中國航太科技發展之觀察
2021.07.09
瀏覽數
340
壹、新聞重點
2021年4月29日,中國太空站「天宮」主體─「天和」核心艙,由「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進入地球軌道,啟動中國太空站實體建設; 6月17日,中國載人太空船「神舟12號」順利運送3名太空人進入「天和」核心艙,預定將停駐3個月,並進行機械臂操作、艙外作業、太空實驗及關鍵技術驗證。依據中國太空站建設之規劃,2021- 2022年將進行11次發射任務,包括太空站艙段3次、貨運太空船4次及載人太空船4次,預定2022年完成建設並建立中國國家太空實驗室。
同時,5月15日,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Utopia Planitia)南部成功著陸;火星車「祝融號」隨後展開探測並不斷傳回清晰影像。「天問一號」和「祝融號」將在火星停留90天,探測火星之形貌、地質構造,表面物質組成、大氣電離層和氣候環境特徵等。這使中國成為在美國之後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且首次飛往火星即著陸成功。
太空站建設和火星探測,是中國繼2020年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壤、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出發、「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之後,不到一年內在航太科技上的重大突破,不僅朝其航天強國目標快速邁進,也受到世界各國矚目。[1]
貳、安全意涵
一、太空成為美中競爭之關鍵領域
航太科技不僅關乎各國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對科技發展、創新應用和經濟成長也影響深遠。美中太空競爭很早就顯現端倪,1999年美國國會報告即已指出,美國商業衛星製造商提供給中國的衛星發射技術,可能提升其洲際飛彈能力。[2] 2011年美國更通過立法,禁止白宮科技辦公室(OSTP)和美國太空總署(NASA),以聯邦經費進行任何中美雙邊科研活動,並禁止NASA接待中國官方訪問人員。[3] 中國在2019年初成功登陸月球表面之後,美國也提高對中國航太科技產業的貿易制裁。2021年6月初,拜登總統將制裁的中企名單由48家擴大至59家,其中大多是與導航、航太、火箭、衛星等航太科技相關的中國企業。[4] 此外,由美俄合作建立的國際太空站也在2011年排除中國使用。該太空站將在2024年退役,屆時若無新太空站建造計畫,中國「天宮」太空站將成為近地軌道唯一的載人太空站。
二、中國航太科技因俄羅斯和烏克蘭技術移轉而快速進展
美國原本不在意中國航太科技之進展,預估中國技術水準落後美國約20年左右。[5] 然而,中國航太科技能在短時間內快速追趕,主要原因是受惠於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技術轉移。烏克蘭在前蘇聯時期就是國防和航太科技重鎮,蘇聯解體後因其國內政治腐敗而淪為歐洲最窮國,促使烏克蘭企業向中國出售軍工技術牟利。除了航母和飛機引擎之外,[6] 烏克蘭也將核彈、太空艙、火箭、彈道飛彈等關鍵技術賣給中國,並積極參與其探月工程(Chines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CLEP)。例如:烏克蘭在2014年協助中國開發登月太空船動力系統、貨運太空船系統等,並在火箭、液體火箭引擎、洲際彈道導彈等領域和中國密切合作。[7]
俄羅斯雖然對中國盜取其航太科技頗具戒心,但是中國透過其軍工集團子公司積極推動中俄太空軍事科技合作。例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的航天長征國際貿易公司,2016年即和俄羅斯軍工企業商談未來合作願景,聚焦領域包括:衛星和星際探測、無人機材料、太陽能電池、月球探測等,並積極推動人員來往和技術交流。[8] 證諸其後中國航太科技之突飛猛進,可想見俄羅斯軍工企業在中國航太科技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參、趨勢研判
一、中國在航天強國建設目標下將爭取更多世界第一
中國視航太成就為其「中國夢」之主要部分,也是展現其經濟、科技和綜合國力的關鍵領域。為了鞏固其大國地位,中國正傾舉國之力推進航天強國建設。「十三五」期間至今,中國已締造了許多可觀記錄,例如:人類首次成功降落月球背面並傳回影像、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久(玉兔二號)、首次進行火星探測就完成環繞、著陸和巡視等任務、運載火箭完成中國首次海上發射(長征十一號)、貨運太空船完成中國首次推進劑在軌補給(天舟一號)、帶回富含稀有礦物質的月球土壤等。在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和2049年建政百年之背景下,預料中國會持續在航太領域爭取更多的世界第一。
二、航太領域將成為中國在外交上縱橫捭闔的利器
隨著「天宮」太空站在兩年後完成建造,中國極可能利用太空站籠絡美國以外、有太空實驗需求的其他高科技國家。例如:中國目前已同意美國以外的18個國家可進駐中國太空站,進行太空科學實驗。中國航太專家認為,中俄兩國在航太領域的戰略合作,特別是在月球表面建立科學研究基地,極可能取得重大科技突破。[9] 此外,中國的外星探測成果和低軌衛星組網,以及後續的商業航太應用,可能也將為其帶來豐厚的經濟利益。從中國將其太空人稱為「Taikonauts」一點可看出,中國也有主導和界定航太用語甚或技術標準的意圖。未來利用中國太空站或和中國進行航太合作的國家,可能都必須遵從中國所設定的用語、規則和標準。
[1]李國利、黎雲,〈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 中國空間站建造全面開啟〉,《新華網》,2021年4月29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1-04/29/c_1127391173.htm;謬宗翰,〈中國神舟十二號太空船發射升空 預定9月返回〉,《中央社》,2021年6月17日,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06170068.aspx;楊欣、安普忠、楊悅,〈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亮點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2021年6月17日,http://www.mod.gov.cn/big5/topnews/2021-06/17/content_4887500.htm;趙竹青,〈天問一號任務著陸和巡視探測系列實拍影像發布〉,《人民網》,2021年6月27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1/2021/0627/c1004-32141669.html。
[2]參見1999年發布的 “The 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Commercial Concer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999, 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GPO-CRPT-105hrpt851/pdf/GPO-CRPT-105hrpt851.pdf。
[3]此為美國財政開支法案之修正案,禁止OSTP及NASA以聯邦經費發展、設計及進行任何與中國或中方企業之雙邊活動。該條款由眾議員F. Wolf提出,稱為「沃爾夫條款」(Wolf Amendment)。參見W. Pentland, “Congress Bans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with China, Cites High Espionage Risks,” Forbes, May 7, 2011, https://www.forbes.com/sites/williampentland/2011/05/07/congress-bans-scientific-collaboration-with-china-cites-high-espionage-risks/?sh=7dcd1a914562。
[4]林燕,〈美禁投資59中共軍工及監控企業 名單一覽〉,《大紀元》,2021年6月4日,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6/3/n12997119.htm。
[5]也有人認為中國落後美國將近45年,參見黃麗玲,〈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 美中進入新一輪太空競賽〉,《美國之音》,2021年5月24日,https://www.voacantonese.com/a/hll-China-begins-its-Mars-probe-entering-a-new-space-race-with-US-20210524-ry/5902014.html。
[6]王綉雯,〈中國收購烏克蘭飛機引擎公司之評估〉,《國防安全週報》第79期(2019年12月27日),頁23-26。
[7]邱立玲,〈揭秘》中國航太、國防科技突飛猛進的關鍵:北京的好朋友烏克蘭〉,《信傳媒》,2019年2月20日, https://reurl.cc/YOqzRL;〈烏克蘭擴大與中國航太科技合作〉,《美國之音》,2016年4月10日,https://www.voachinese.com/a/voa-news-ukraine-china-space-cooperation-20160410/3278359.html。
[8]〈中國航天部直屬公司代表談中俄太空軍事科技合作願景〉,《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6年9月17日,https://big5.sputniknews.cn/opinion/201609071020697665/。
[9]王亞男,〈王亞男:中國空間站讓美國感到壓力?〉,《環球時報》,2021年6月19日,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3b12KLeb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