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登陸平台艦在第一島鏈的可能運用
2021.10.29
瀏覽數
450
壹、新聞重點
歷經兩周的航行,美國海軍的遠征機動登陸平台艦「米格爾基思號」(USS Miguel Keith,T-ESB-5)於2021年10月上旬抵達日本沖繩,隨後進駐位於長崎縣的佐世保海軍基地。由於米格爾基思號排水量達9萬噸,是現今全球最大的常規動力船艦,USS Miguel Keith的進駐不免引發外界對於後續效應的關注。[1]特別是當米格爾基思號今年5月正式服役後,美軍高層便陸續釋放出在第一島鏈應對解放軍威脅是USS Miguel Keith的首要任務,中國官媒亦發出警訊並高分貝抨擊美軍的調度。本文除釐清部份媒體對米格爾基思號功能的錯誤解讀,並進一步探討為何以機動平台艦為首的海上預置部署策略,難以適用於我方與中國的作戰運用。
貳、安全意涵
一、遠征機動登陸平台無法作為航艦的替代選項
由於配備有一個約4,830平方公尺的飛行甲板,以及僅次於美軍「福特級」(Ford-class)和「尼米茲級」航空母艦(Nimitz-class)的噸位,其單艦排水量超過其他國家所有航艦,也讓部份媒體/分析特別點出米格爾基思號可搭載F-35B垂直起降戰機,隱含該艦具有如同「美利堅級」(America-class)兩棲突擊艦與「出雲級」(Izumo-class)多功能護衛艦的能力,可扮演輕型航艦的角色。[2]此種「聯想」在近年F-35B於美、日的兩棲突擊艦上陸續服役的背景下,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討論的空間。唯進一步分析F-35B起降需求與米格爾基思號的結構設計,就可知此等「聯想」仍屬不切實際。
首先,儘管F-35B具有垂直起降能力(VTOL),在實際操作上為了掛載更多的彈藥與油料,只有降落階段採取垂直方式,起飛則仍需要一定跑道距離施以「短場起飛」。在傳統式的飛行甲板上,F-35B至少需要168公尺(550呎)的距離進行起飛; 即便在能夠提供額外上升力的「滑跳甲板」上起飛,F-35B也需要約137公尺(450呎)的跑道長度。而米格爾基思號全長239公尺,但甲板跑道最長的部份僅佔船體的49%,也就是不到120公尺的長度,完全不符合F-35B的最小起飛需求。
圖、USS Miguel Keith
圖片來源: 作者修改自DVIDS網路,https://www.dvidshub.net/image/6798665/uss-miguel-keith-photoex
其次,由於船首與船尾設有甲板室(deckhouse),作為艦橋、直升機庫與重型起重機具區域,這些巨大的甲板室完全阻擋了定翼機從船首尾進出的空間。即便米格爾基思號的飛行甲板長度足夠,起飛後的F-35B勢必撞上這些艙面建築。縱使上述起飛的問題獲得解決,米格爾基思號的甲板並未如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出雲號」護衛艦進行強化處理,能承受F-35B尾焰的高溫燒蝕。簡言之,米格爾基思號並不具備起降定翼機的能力。作為旋翼機平台、支援兩棲特種作戰與後勤補給才是美軍遠征機動登陸平台艦的主要任務。
二、具有迅速向衝突熱點輸送近1萬5千名部隊與物資的實力
米格爾基思號9萬噸的排水量固然令人望而生畏,此類「機動登陸平台」(Mobile Landing Platform, MLP)最大的戰略價值在於,作為「海上基地」的組成核心,與其它各類型船艦合作提供美軍不依賴陸上基地,在海上便能完成聯合作戰所需武力的部署、集結、指揮、投送和再部署的能力。五角大廈過去為了解決快速反應全球危機所需的沉重後勤運輸負擔,建立了數個「海上預置艦中隊」(Maritime Prepositioning Ship Squadrons),將作戰所需裝備與補給預先裝載於大型運輸艦上,部署在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附近。 [3]然而,傳統的兩棲作戰必須先奪佔灘頭與港口,大型運輸艦、滾裝貨輪才有辦法完成行政下卸重型裝備。而美軍近年來發展出來的機動登陸平台,具有與各類艦艇進行對接的能力,由海上預置艦提供作戰裝備與後勤物資、高速運輸船(Joint High Speed Vessel, JHSV)提供戰鬥人員,在機動登陸平臺艦的甲板上進行集結整合,再通過LCAC登陸艇、AAAV兩棲突擊車、直昇機與MV-22傾斜旋翼機等載具往灘頭運送,取代過去需要開闢灘頭堡負責中轉的工作。
以米格爾基思號所屬的關島-塞班島的「海上預置艦第3中隊」為例,下轄有5艘6.2萬噸級的滾裝貨輪、1艘4萬噸級補給艦與1艘9萬噸級MLP遠程浮動平台,至少共7艘大型運輸船隻,可提供美軍一個重裝陸戰旅全部武器裝備和30天高強度作戰所需。依照近年美軍在南韓與日本的演習經驗來看,在以MLP為首的海上預置中隊的協助下,美軍有能力在10到14天內,將一個滿編約1萬5千人的陸戰隊遠征旅部署到第一島鏈的衝突熱點進行登陸作戰。
參、趨勢研判
一、機動登陸平台艦對解放軍的台海作戰成效恐不如預期
美軍的遠征機動登陸平台係由「半潛船」(semi-submerged ship)所改裝而來,具有極大的酬載能量,可以運送與操作旋翼機、裝甲車輛,甚至中小型艦艇,大幅提升兩棲登陸作戰的能力。解放軍近年勠力發展「一體化聯合作戰」,以及「全方位、全時域、全空域」的登陸能量,希望打造「多層立體」的登陸部隊,能以三棲多點出擊的方式,搭配空機降作戰,威脅我方的政經中樞。特別是中國本身就是「半潛船」大國,目前共擁有29艘、總載重量約100萬噸,其中「東海島號」已於2015年列入解放軍海軍編隊。[4]
因此,透過機動登陸平台艦增加兩棲登陸作戰能量的方案對於解放軍應有不小的吸引力。例如,解放軍東部戰區陸軍第71集團軍某陸航旅,在2020年8月即透過「振華28」號民用半潛船,進行武直-8與武直-19的起降演練, [5]不少軍事分析評論亦分析此種可能性。唯缺乏海上戰略縱深或將限制解放軍採用遠征機動登陸平台的條件。雖然遠征機動登陸平台具有一定的軍事價值,此類由民用半潛船改裝而來的載台,通常不具備任何自我防衛能力,即便連近迫防禦系統、魚雷誘餌、干擾彈等都付之闕如。不若「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 LPD)兩棲船塢運輸艦或是我方的玉山級船塢登陸艦,裝備有防空與反艦武器。
因此,遠征機動登陸平台艦必須在遠離敵人射程範圍的區域執行任務,主要擔任海上中繼據點。就美軍而言,儘管從美國本土至台海周邊的直線距離超過1萬公里,即便從第二島鏈的關島出發,也至少需要航行2,500公里。如此長的戰線雖然對作戰與武力投射上有阻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提供了美軍遼闊的作戰縱深。以可能的台海衝突為例,當美海軍陸戰隊的「濱海戰鬥團」以「先鋒級遠征快速運輸船」(USNS Spearhead Class)與「魚鷹式傾斜旋翼機」(MV-22 Osprey)快速向台海衝突點進發時,米格爾基思號可在台灣東方500公里以外的海域建立海上據點,為陸戰隊進行後勤支援。相對地,由於台灣海峽平均寬度僅180公里,由沿岸陸上基地起飛的武裝直升機便足以發動突襲,岸上基地所能提供的後勤保障穩定度也非海上漂浮平台所能比擬。倘若解放軍仍執意透過海上機動平台與預置部署的方式發動空機降突襲,部署於本島、澎湖與外島的機動反艦飛彈部隊,其射程能輕易涵蓋大部分海峽水域,重創解放軍的遠征機動登陸平台艦。對解放軍而言,投入075型兩棲突擊艦的生產或是垂直起降艦載機的開發,可能更具成本效益。
二、海上機動平台及預置部署能否適用我方外島防禦有待商榷
由於東沙島距本島至少400公里、南沙太平島約1,600公里,在防守上有「鞭長莫及」之慮,部份評論認為或可仿效美軍的海上預置部署,在東沙與南沙附近水域組建以民間商船改裝的預置艦隊存放作戰所需裝備與物資,待衝突發生,我方陸戰隊與特戰人員再以空運方式迅速進入預先規劃好的作戰位置,啟封裝備進行防衛作戰。 [6]此種方案如果成功執行,或可大幅縮減我方增援所需的時間,唯以美軍的經驗來看,海上預置部署是否適用我方的外島防禦,恐有相當難度。首先,美軍的海上預置部署是一個經過長達30年以上經驗所累積發展出來的複雜作戰支援體系。[7]除了作為海上基地/碼頭的「機動登陸平台」,還需要其它不同載台的搭配,如大型滾裝貨輪、油彈補給艦、高速運輸船、登陸艇、兩棲突擊車、直昇機與傾斜旋翼機等載具,方能確保在無法獲得碼頭靠岸裝卸的不利環境下,仍可在海上完成人員與裝備的集結與整合,展開登陸規復作戰。並非只是將幾艘改裝的民用商船裝滿物資,停放至可能的衝突熱點附近水域,戰事爆發時再把作戰人員空投至戰區便能完成任務。我方是否擁有組建與維護「海上預置部署」體系所需的能力與成本,亦或是否應投入這些成本建立海上預置部署等,都有待商榷。
更重要的是,美軍的海上預置部署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受益於美軍長期以來所掌握的海、空優,以及在遍佈全球的海外軍事據點網絡與友盟的支援。在缺乏類似的條件下,即便我方在承平時期於東沙與南沙附近水域停放預置艦隊,當衝突爆發後,國軍是否能成功啟封預置裝備進行作戰,也是值得思考的議題。例如,在缺乏空中加油能力與戰機護航下,C-130運輸機如何成功將陸戰隊與特戰人員運抵1,600公里外的小島進行作戰? 即便加掛適型油箱的F-16V有能力飛抵太平島,我方是否要將主力戰機投入長程護航任務,還是保存作為本島防禦,仍不無疑問。此外,在非正式衝突時期停放於附近水域的預置艦隊,亦可能淪為中國海上民兵、漁船阻擾與破壞的目標。
[1] Matthew M. Burke, “'Right Ship at the Right Time': Customizable Command-and-Control Vessel Arrives on Okinawa,” Military.com. October 12, 2021. https://www.military.com/daily-news/2021/10/12/right-ship-right-time-customizable-command-and-control-vessel-arrives-okinawa.html
[2] 宋忠平,〈美軍打造「遠征移動基地艦」有何用意?〉《思考HK》,2020年5月13日, https://www.thinkhk.com/article/2021-05/13/48958.html; 陳成良,〈美海軍9萬噸巨艦服役 擬制衡中國威脅〉,《自由時報》,2021年5月12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528244; 〈美國最大遠征移動基地艦服役 永久駐防海外〉,《法廣》,2021年5月11日,https://reurl.cc/NZNOKp;
[3] 過去美國在全球各地部署有數個海上預置艦中隊,隨著情勢改變與成本考量,目前僅剩兩個中隊,1個在印度洋迪亞哥加西亞島基地,另一個在西太平洋的關島-塞班島基地。https://www.marinecorpstimes.com/news/your-marine-corps/2018/10/19/the-corps-must-change-how-it-gets-wartime-gear-to-the-fight-generals-say/
[4] 湯忠龍,《中共半潛船發展對我防衛作戰之啟示》,海軍學術雙月刊,2020年6月,第54卷第3期。
[5] 楊清緣,〈解放軍演習秀肌肉遭看破手腳?《富比士》刊文:中國艦隊展現絕望〉,《新頭殼》2020年8月24日,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8-24/455048.
[6] 美軍首個海上預置單位由海軍於1986年所建立的「海上預置艦隊」,其後陸軍與空軍也於1999年後陸續建置自己的海上預置力量。
[7] 美軍首個海上預置單位由海軍於1986年所建立的「海上預置艦隊」,其後陸軍與空軍也於1999年後陸續建置自己的海上預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