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2024.01.03
瀏覽數
1274
在過去一年間,軍事科技面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展有二,其一係俄烏戰爭間大量的民用科技被運用於戰場;另一則是中美兩國間的科技競爭愈演愈烈,美國對中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輸出管制,藉此對其高科技發展與人民解放軍的戰力提升形成制約,從而確保美國在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兩者間似乎並無太大的關聯,在經仔細推敲與深入研究後,兩者間關係之深實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由於軍民兩用科技相互滲透,兩者間的界限日趨模糊甚至可說不復存在,因此對兩用科技的管制日益困難,這是美國對中國科技管制範疇不斷擴大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由於軍民兩用科技範圍極廣,因此美國對中國科技輸出管制的後續發展及可能影響,都成為舉世各國關切的焦點。在年度報告中,將對當前成熟發展的軍民兩用科技進行說明,並對美中科技競爭衍生的議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在本報告第一部分,扼要說明當前的軍民兩用科技,諸如太空科技、仿生技術、電力推進與智慧機器人等科技,內容涵蓋了前揭技術在商業領域的應用現況,以及其在軍事領域運用具有的巨大潛力。例如:俄烏戰爭期間,民用科技即被用來支援軍事作戰,最為人周知的例子即是馬斯克(Elon Musk)創辦 SpaceX 公司提供的「星鏈」(Starlink)衛星通信服務,此系統在協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發揮了相當程度的助力。此外,SpaceX公司在美國太空計畫與太空軍事能力建構亦做出了巨大貢獻。相類似的,則是各種不同型式商用無人機被俄烏雙方用來執行情監偵與精準打擊任務,這種發展方興未艾。仿生學的出現,則使科學家能從生物演化的角度,將其運作機理適用於商業與軍事領域,當前在此兩個領域均獲得了若干程度進展。在可預見未來,商用科技將支援更多軍事科技與作戰行動。
在本報告第二部分,對中美間日益尖銳的科技競爭進行了深入分析。2020 年起,美國採取一系列措施用來限制中國取得美國的高科技技術,其採用的方法包括國會立法、監督管理及許可措施等不同途徑。相較過去加諸蘇聯的高科技輸出管制,美國當前運用了諸多多邊管制手段對中國進行全面圍堵,同時並將先進製程相關的生產裝備與人才軟體一併納入,這些手段所欲達成的目標即是讓中國無法取得或製造出先進晶片。除先進晶片外,美國政府亦明令禁止或限制美國企業對中國企業的投資,相關領域包括了量子科技與人工智慧等等。就表面言,美國加諸中國的高科技輸出管制,旨在保有美國在先進科技的主導權並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形成制約。深入探究不難發現,美國對中國進行管制的高科技均可用於軍事用途,亦是解放軍開展「軍事智能化」的關鍵性要素。因此,美國對中國科技管制的最主要目的,乃在限制中國進一步提升其軍事能力,從而確保美國在軍事領域的優勢地位。
鑑於民用科技在軍事運用的巨大價值,以及其對未來兵力整建與戰力發揚的深遠影響,國防部應成立專責機構對其發展密切掌控,並與經濟部合作對民間國防工業量能進行評估,具軍事潛力的廠商與項目可予必要的資金協助。此外,該機構應具將民用科技轉化為軍事用途的能力,亦即在綜合分析各軍種提出的作戰需求後,能在商用市場快速找到現有成熟科技,其後透過工程整合或創意運用等不同途徑,用以支援軍事作戰任務遂行,最佳例子即是俄烏戰爭期間,烏克蘭將商用無人機改裝後執行各項軍事任務。台灣在半導體製程具有全球領導地位,其可為國軍發展高速運算與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提供支撐,透過這些技術協助可使國軍的武器系統與整體戰力獲得實質提升,用以化解台灣國防資源有限不利戰力發展的困境。隨著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管制更加地嚴格,這亦為台灣開啟了一個機會之窗,台灣應能利用本身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地位整合先進技術,從而建構一個可恃而具韌性的國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