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仿生技術的軍事應用
2024.01.03
瀏覽數
1757
全文連結:第三章 仿生技術的軍事應用.pdf
前言
師法自然,可以找到人類環境難題的解答,[1]這是仿生學(Biomimicry)的精神與目的。向生物學習是軍事仿生學(Military Biomimicry)的重要課題,生物的構造和外形、對於環境的適應性和互動性,以及生存智慧等行為能力,往往成為軍事武器設計和戰術戰法借鑑應用的學習對象。[2]戰爭史中經常可以發現人類的武器裝備和戰術戰法大多是向生物學習總結的產物,特別是生物集體活動的智慧所產生的巨大效益,也成為軍事應用的重點。
生物在長時間的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競爭、自衛和發展需要,往往會發揮與生俱來的優異本能。禽鳥善於飛行,魚類善於游泳,四足動物善於奔跑,例如,走獸兇猛異常、狐狸狡詐多變、毒蛇奇毒無比等,以達到生存發展的目的。動物的這些本能往往成為兵家模仿和學習的對象,軍事仿生學遂應運而生。
一般將軍事仿生學的發展區分為三個階段:從最早模仿生物結構和外形的「仿形」階段;進展到模仿生物獵食行為能力的「仿性」階段,再進化到模仿生物,特別是模仿生物的感知能力、思維邏輯和判斷能力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廣泛應用的「仿智」階段。[3]本文首先概述模仿生物特性的武器裝備,接著區分仿生技術的軍事應用類型與成果,然後歸納軍事仿生學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提供國家科工研究發展政策參考。
[1]高宜凡,〈師法自然,可找到人類環境難題的解答〉,《遠見》,第 339 期,2014 年 8 月26 日,https://www.gvm.com.tw/article/19556。
[2]江炘杓,〈軍事仿生學:無人載具的群體化應用〉,《青年日報:韜略談兵》,第 97 期,2023 年 5 月 25 日,頁 7。
[3]史小敏,〈軍事仿生:由形似到神似〉,《解放軍報》,2022 年 9 月 9 日,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