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連結:第十五章 中共社會治理革新:中央與地方社會工作體系的建置.pdf
2023 年3 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共同發布新一輪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相較於習近平任內前二次的機構改革,此次黨國重塑金融、科學與社會管理體系,其中,本文關注於新設立的中共中央社會工作部,從本次的《機構改革方案》所揭示的中共中央社會工作部職能,以及目前公告的中央與地方社會工作體系的人事安排等,本文並梳理出黨國成立中社部的背後意涵,即服膺於黨政關係進一步朝「黨向國家收權」的趨勢,而社會工作體系的完善亦預示著中共黨國社會治理的新路線,或將黨領導一切的治理格局深化到社會各層面。
2023 年2 月,中共中央二十屆二中全會同意新一輪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後該方案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此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所推動的第三次機構改革。習任內第一次機構改革為2013 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延續2008 年「大部門制」的改革,整併國務院組成部門與下屬機構,減少4 個正部級機構,[1]欲改善部門職能重疊、疊床架屋的情況。第二次機構改革則是2018 年十九屆三中全會所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除延續國務院「大部門制」改革外,亦可觀察出「以黨代政」、由黨中央機關取代國務院機構職能的趨勢。該《決定》涉及黨、國務院、人大、政協、行政執法等的機構改革,其中,黨中央機構以增列議事協調機構與完善中央既有機構職責為主軸,包含組建國家監察委員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審計委員會、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中共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等,並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中央財經與中央外事工作等四個領導小組改為委員會,並設立相應的辦事機構,顯見習近平持續推行其小組決策模式的制度化革新。[2]
此次2023 年的機構改革方案,延續2018 年機構改革方案,同樣涉及黨中央、國務院、人大、政協等的改革,持續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目標。其中,在黨中央機構改革部分,新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中央科技委員會、中央社會工作部與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3]除調整黨政機構設置與重新劃分部門執掌職責外,此些新設立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與黨中央職能部門,彰顯習近平欲進一步分別抓牢中國共產黨在金融、科學與社會等三大領域的管理之手。而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面,除與黨中央步調一致、進一步重塑金融監管與科學管理機制之外,亦針對三農、高齡化等社會問題相關部門進行職能改組等,同時亦升格國家信訪局的地位,並新設國家數據局。
本文將焦點放在新設立的黨中央職能部門—中共中央社會工作部(2024 年7 月官方定調該部門的正式簡稱為「中社部」,故下文亦使用此簡稱),[4]作為中共中央時隔多年後新增的職能部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2023 年的機構改革方案將原分散於國務院不同機構的職能業務劃分到此一新設立的黨中央職能部門之下,或預示著中共黨國社會治理工作將開啟不同於過往的新局面。故下文將先從此次機構改革方案的中社部職能與成立意涵出發,接著論析其後陸續揭露的社會工作部門之中央與地方人事安排等,並試圖梳理中共黨國建立社會工作體系背後的政策意涵,希冀能完善對於此機構與黨國社會治理體系的理解。
[1] 〈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將啟動 國務院組成部門減至 25 個〉,《新華網》,2013 年 3 月 10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0/c_114965262.htm。
[2] 張執中,〈中共 19 屆 2 中與 3 中全會評析〉,《展望與探索》,第 16 卷第 3 期,2018 年 3月,頁 8-15;黃信豪,〈習近平時期高層領導小組的發展:中共游擊式政策風格〉,《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24 卷第 1 期,2023 年 1 月,頁 5-46。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新華網》,2023 年 3 月 16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zywj/2023-03/16/c_1129437368.htm。
[4] 〈中共中央社會工作部官方帳號上線 確定簡稱中社部〉,《中央社》,2024 年 7 月 24 日,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40724014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