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2020.12.29
瀏覽數
984
不對稱作戰的特性自冷兵器時代便著重運用各種手段對抗優勢敵人,亦即「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西方兵學家所論述的「間接路線」、「間接戰略」也是類此邏輯。可能的戰略手段與途徑包括從內部分化敵人;強調文化影響力以及針對多維戰場特性,規劃兵力與創新應用,新型態作戰已然跳脫傳統武力戰的範疇,給弱勢國家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開啟一扇抵抗強權的「機會之窗」;如何利用「機會之窗」擊潰敵人的「脆弱之窗」將是重要的課題與藝術。
前瞻 20 年代初期,拜登(Joseph R. Biden Jr.)當選美國總統,美中關係或將不再劍拔弩張,但在高精尖科技的爭奪上仍勢不可免。華盛頓一方面會繼續禁止「紅色供應鏈」對美國出口,以降低產業對中國的依賴;同時也將繼續限制先進科技流向中國,遏制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挑戰美國與民主盟邦的利益。
相對地,中共的軍力除既有的數量優勢,逐步增加的質量優勢對台灣造成不對稱的複合科技威脅。但由於台灣掌握全球晶片產業的先進製程, 也就制約了共軍先進裝備的發展速度,阻卻戰略天平的過度傾斜。同時台灣更可利用此一優勢,藉由新興的軍事物聯網、軍用人工智慧的發展,打造矽盾化的防衛武力。這些新世代的矽基戰力,包括下列的主要發展趨勢。
未來的制空作戰型態可能是載人機和無人機共同編隊遂行交戰,仰賴人工智慧的程度也會大幅提高,當第5代戰機編入作戰序列,下一代戰機的研發工作也開始啟動,為支配天空建立優勢地位。而在防空作戰領域,除了防空飛彈賡續升級換代之外,雷射,以及電磁軌道砲也進入使用者和開發者的視野當中。電磁砲具有速射、精準、射程遠、殺傷力高等多項優點,非常有利於海上艦砲支援(naval gunfire support, NGFS)、摧毀敵水面艦船和空中目標。相對於昂貴的新一代空戰平台,尤具有價廉的效益, 雖然尚處於研發階段,卻是一項具有前瞻性的軍事投資。
由各國艦艇發展趨勢,主戰艦艇為了滿足防空、反潛、整合反飛彈等多樣化任務需求,需具備高功率雷達、感測裝備及火力投射系統,因此需具備相當的噸位規模。而水面與水下無人系統分散配置的模式強化了火力投射、掃雷、電子戰、偵打一體等彈性作戰能力,為制海作戰兵力形塑了發展的趨勢。再從不對稱作戰及強化持久防衛能力的需求來看,地面機動野戰防空力量以提高存活力的需求,已經成為建軍發展軸心,應該給予更高的重視,以確保於國土防衛階段擁有完整的反擊能力。
同樣是倚賴矽基戰力的電磁戰場,用在大範圍電磁頻譜上,使得武裝部隊傳輸資料、提供導航或即時訊息,以及指揮管制部隊。同時也藉此減少「戰爭之霧」瞭解敵軍部隊動態與友軍態勢,可謂掌握電磁頻譜即掌握戰場優勢。電磁頻譜環境的優勢包括新式感測系統;能夠快速掌握戰場環境,包括新式雷達、新一代雷達必要的電子、軟體、人工智慧等技術;空載式預警管制系統;新一代電子戰環境以及多領域的指揮管制等。
前瞻未來作戰情境,網路電磁環境等「看不見」的爭奪將貫穿作戰全程,掌握相對優勢即取得制敵機先的關鍵,亦是資訊所造成的不對稱作戰優勢。情報合作是網路電磁活動的基礎,台灣位於第一島鏈關鍵位置,在複雜電磁環境的「反介入/區域拒止」中,應持續尋求與印太區域理念相近的盟友合作。
必須注意的是,網路已成為戰場的大後方,卻可能是交戰的第一線,而「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出現兩個趨勢。一個是衝突領域不斷變換和延伸戰場,有關攻擊手段的設想(同時也可能是實際上的手法)層出不窮,混合威脅與灰色地帶衝突不斷侵入社會領域,導致社會焦慮不安的心情瀰漫。另一個是疫情影響下關鍵資訊基礎設施似也值得再重新定義其範圍,這是因為大量數位資通訊手段被運用與取代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往不被包含在關鍵基礎設施的項目將可能在新條件下被重新審視成為「關鍵」的設施之一。
在心理戰場上,也逐漸運用數位科技進行更精密的分眾宣傳,科技發展使心戰以更有效的方式影響更多的對象。廣播科技、社群媒體與娛樂產業等,使資訊的傳遞更加深遠,人工智慧的應用可望輔助心戰人員的決策。當代心戰不只跨越平時與戰時的分野,亦兼具攻勢與守勢的性質。從生活到軍事、從模擬到訓練、從娛樂到宣傳,在相互激盪與交流下,心戰科技的發展不僅與科技心戰的軍事需求密切相關,來自民間產業的創意亦值得更加重視。
AI 科技在軍事應用之範圍,可視為滲透力最深的科技,包括智慧彈藥、智慧指揮管制和決策支援、無人化軍用平台、單兵戰力強化,到後勤保修管理等都可涵蓋。藉由軍事雲、數位參謀、即時作戰平台、戰時醫療系統等 AI 工具或系統,無論平時和戰時都能產生超乎目前想像的綜效。AI 結合無人載具、戰場機器人或人機協同作戰等,可進行各式各樣的作戰組合,協助作戰單位即時、同步、多領域作戰的聯合打擊能力,戰爭態樣極可能傾向「無人化戰爭」發展,並啟發新一代的戰略與戰術。
而大氣層外的空間也極具不對稱打擊的價值,最主要是近地軌道範圍快速軍事化。由於民間航太的創新得以大幅降低成本,例如載人太空運輸、衛星無線網路等先進技術的開發都可以更具經濟效益的方式發展,日本、澳洲、印度於過去幾年亦紛紛發展有限自主的太空能力。同時美軍體認到太空領域於不對稱領域的應用價值,發展跨國太空聯合作戰概念。
以〈不對稱軍事科技〉為主題的《2020 國防科技趨勢評估報告》, 從開宗明義的不對稱作戰特性分析,到當前的國防科技運用以及未來軍事應用的可能發展,幾乎全部涵蓋,借鑑主要國家軍事科技的發展趨勢,給 「用兵」(users)和「造兵」(developers)提供一些參考的線索,亦即軍事戰略與國防資源同步考量,以使軍事防衛的效益得以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