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對稱科技戰的威脅
2020.12.29
瀏覽數
551
前言
中共軍事裝備在近年有極大進步,使其在 2019 年軍改後不僅享有數量優勢,軍事技術上的改善也使其逐步占有質量優勢。中國軍力的發展, 可說是「富國強兵」走向「強兵富國」的策略。由於威權體制具有相對政策穩定性,以及無需承擔輿論壓力的低政治風險,因此推行政策更為便捷。加上中共對於結合民間企業參與軍品研發的歷程發展甚早,力圖比照先進國家結合軍事需求與經濟建設,主要的發展變革可說由「軍民兩用」至近期引進西方科技並民轉軍的「民軍兩用」。
由政策沿革觀察,中共軍備發展的不對稱思維最早起源於建政之初面臨軍事裝備不足,國防工業基礎薄弱的困境,因此先是毛澤東提出「軍民兩用」,而在鄧小平時期則提出「軍民結合」,主要內容係「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1]其後的江澤民時期則主張「寓軍於民」、胡錦濤時期在 2007 年 10 月的「十七大」的「軍民融 合」,以及 2012 年後的習近平強調之「深度融合」。[2]
2012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並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依照該規劃主要是要求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三個體系」(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其中的組織管理體系是指建立國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軍民融合領導機構,統一領導軍民融合工作。[3]
同時習近平進一步提出「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強調戰略規劃、體制機制與法規規劃建設;2015 年 3 月,習近平特別強調要將軍民融合發展提高為國家級戰略,並明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三五規劃」)。[4]
2018 年 3 月 2 日,習近平主持召開十九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並講話,會議通過《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綱要》,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戰略支撐……」。[5]
在此一背景下,中共自 1960 年代以來著力發展「兩彈一星」至 2020 年代力求數位戰場的領先,可說由宏觀戰力至微觀戰力的全面鋪開,並結合民力資源,在戰略與戰力的構成都形成不對稱的發展途徑。
全文連結: 第二章 不對稱科技戰的威脅.pdf
* 蘇紫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負責研究架構與本章。
[1] 李宣良、劉欣欣,〈鄧小平與中國國防工業軍轉民〉,《新華網》,2017 年 5 月 11 日, 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17/0511/c69113-29268409.html。
[2] 曹忠義,〈堅持以習近憑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思想為指引,焦距重點深化改革走出軍民融合發展新路子〉,《黑龍江日報》,2018 年 8 月 3 日。轉引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 people.com.cn/BIG5/n1/2018/0803/c64102-30205515.html。
[3] 鐘新,〈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人民網》,2017 年 11 月 16 日,http://theory. people.com.cn/BIG5/n1/2017/1116/c40531-29649330.html。
[4] 許其亮,〈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人民日報》,2015 年 11 月 12 日。
[5] 〈習近平主持召開十九屆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2018 年 3 月 2 日,http://www.ccdi.gov.cn/toutu/201803/t20180302_16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