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共航天科技與產業之發展
2021.12.23
瀏覽數
2066
前言
中共航天科技[1] 在 2021 年有重大進展。首先,是中共太空站建設開始動工。4 月 29 日,運載火箭「長征五號 B 遙二」將中共「天宮號」太空站主體 —「天和號」核心艙送進地球軌道;6 月 17 日,「神舟 12號」太空船將 3 名太空人送抵「天和號」核心艙,駐留了 3 個月,並進行機械臂操作、太空人艙外作業、太空實驗,以及多種關鍵技術驗證,於 9月 17 日返回地球。其次,是中共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 2 月進入環火星軌道之後,5 月 15 日在火星南部烏托邦平原成功著陸。「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至 10 月中已在火星停留超過 140 天,目標是探測火星地形地貌和和氣候環境等特徵,並尋找水或冰存在過之跡象。
這些是繼 2020 年「長征五號」B 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壤樣本、「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之後,中共航天科技在極短期間內的重大突破。特別是「天宮號」太空站預定 2022 年完工,很可能取代將在 2024 年退役的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成為近地軌道唯一的太空站。此外,中共首次探測火星即成功著陸,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中共航天飛行器發射次數在 2018 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 年起更加倍安排多項發射計畫,準備逐步實現中共「航天夢」。
中共發展航天科技最主要之目的是制霸太空。無論是導彈/火箭發射、衛星組網、行星探測、載人航天等大型工程,最初都是基於軍事需求而研發,其後才衍生出經濟和社會發展之目的。航天科技本身即是軍民兩用技術(dual-use technology),中共軍民融合政策也以軍事應用為最優先。但是,航天科技帶來的經濟效益卻遠遠超過中共軍方之想像,甚至結合 5G、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數據等新興科技,驅動從基礎研究到人才培育等一系列創新活動。特別是衛星互聯網在 2020 年4 月被列入中共「新基建」項目,意謂衛星組網在「十四五」期間將成為中共國家基礎建設重點之一,其軍事和商業應用值得持續關注。
持續關注。中共政府正傾全力推動「航天強國建設」,以期在 2049 年建國百年時,實現建成「富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目標。中共如何發展其航天科技?透過什麼機制來發展?在軍事和商業應用上已具備何種能力和基礎?未來有何發展趨勢?本章將嘗試加以探討。
全文連結:第九章 中共航天科技與產業之發展.pdf
*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 中國「航天」是指人造衛星、太空飛船等在地球附近或太陽系範圍內做星際飛行,與我國「航太」、「太空」用語之意涵有些微出入。為了保留原始意涵,本文以下均使用「航天」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