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對稱作戰」思維之評析
2022.07.29
瀏覽數
8613
壹、新聞重點
2022年7月8日,主張「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為同黨參議員候選人助選時遇刺身亡。對此,世界各國領袖同表哀悼,認為安倍在強化日本國際地位、提倡自由開放印太戰略,促使美印澳等各國聯合應對中共軍事擴張等方面貢獻卓著。安倍的主要功績之一,是率先對中國崛起提出警告,並據以強化日美同盟、建立共同願景、確立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以及強化自衛隊能力。[1] 此外,攸關日本中長期防衛力建構的「戰略三文件」──《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劃大綱》、《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即將於2022年底完成修訂。日本整體防衛戰略在後安倍時代是否有所變動?未來可能朝什麼方向發展?在思索此問題之前,有必要先探討日本「不對稱作戰」思維。
貳、安全意涵
一、對中「不對稱作戰」已是日本朝野之共識
安倍被認為是日本「親美抗中」安全保障戰略之確立者,事實上該戰略早已是日本朝野之基本共識。安倍第二次政權(2012年底至2020年)成立之前,民主黨的野田佳彥政權就已開始著手日本安全保障戰略的重大改革。其主要內容共有八大項,分別是:建立日本版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擬定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增加防衛預算、整備「特定秘密保護法制」、緩和武器出口禁令、活用「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重新修訂「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准許行使「集體自衛權」。[2] 特別是2010年「防衛計劃大綱」將日本防衛力建構之基本構想,從預防敵軍從北方登陸的「基礎防衛力」,改為強化平時警戒監視能力、海空運輸能力及(西南)島嶼防衛能力為主的「動態防禦力」,顯示其主要假想從蘇聯改為中國之巨大轉變。亦即,面對中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安全保障戰略,早已成為日本朝野政黨的基本共識。
二、日本「不對稱作戰」之布局
這與美國當時提出以日美同盟抑止中國海洋進出的「不對稱戰略」有關。[3] 特別是「列島防衛構想」及「日美共同動態嚇阻體系」,主要是在控制宮古海峽進出的日本西南諸島建立防衛樞紐,平時監視中國北海艦隊和東海艦隊之動向,戰時則遏阻中國水上艦艇、潛艦和戰機進入太平洋,以確保「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間之海域不被中國以「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戰略控制。
為此,日本的「不對稱戰略」首在強化西南諸島之防衛力。為了掌握中國潛艦和水上艦艇位置等情報,必須在太空和海中、空中建立以無人感測器為主的情報蒐集網。同時,在提高反艦飛彈、反潛魚雷、攻擊型無人機等作戰能力之外,日本也擬以網路或電磁∕電子攻擊癱瘓中國指揮通訊系統,並建立日美在反潛反艦作戰上的情報共享和指揮系統。[4] 因此,日本積極引進最先進的F-35戰機、配置無人偵察機和魚鷹運輸機,以及建立中程飛彈防禦體制。同時,基於跨領域作戰構想,日本也正加強如:「網路戰」、「太空戰」、「電磁戰」及「灰色地帶」衝突各領域之先進技術研發。
此外,日本現正思索如何維持有效「抑止力」(威懾力)之問題。其關鍵是以高風險、高成本形成顧忌,阻止中共貿然採取行動,而增強「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是主要選項之一。中國距離日本最近的城市是上海,約690公里,同時,中國約5萬個軍事設施之中,有70%都設置在中國沿岸起算400公里之範圍內。日本若能建立射程長達2,000公里之彈道飛彈或極超音速滑翔彈攻擊能力,就可快速攻擊中國沿岸起算1,000公里範圍內的各種軍事設施(參見附圖)。[5] 然而,受限於預算分配和疫後經濟發展之需求,以「對敵基地攻擊」取代飛彈防禦一案可能被拖延。
參、趨勢研判
一、日本或將加強與我之安全保障合作
日本「不對稱作戰」思維之另一重點,是以日美同盟為主軸,建立多國間多層次「集體安全」保障體制。一方面是因為美軍在西太平洋及印太地區之部署受其國內財政牽制,不得不要求日本提高角色分擔;另一方面也因為東亞沒有任何國家有單獨對抗中國之能力。因此,日本未來可能逐漸主導與東亞各國間的安全保障對話和合作,如:「情報共享」、共同戰略、人才訓練等。為了避免中國武力奪取台灣突破「第一島鏈」,並且截斷日本從中東經東南亞至日本的「海上生命線」,日本已將「臺灣有事」視為「日本有事」的危機事態,並有意據此擬定日美共同作戰計劃。未來日本應會加強與我國相關單位之安全保障對話和建立常設的溝通管道,以避免危機發生時之誤判。
二、我國加入地區性共同軍演之可能性升高
繼「不對稱作戰」之後,美國在2017年提出「馬賽克作戰」(Mosaic Warfare)構想。亦即,面對中俄之軍事威脅,美國和盟軍運用人工智慧(AI)和無人機等進行「智慧作戰」時,應採取類似馬賽克式的功能編組,建立去中心化、隨時可重新組合的「殺傷網」(Kill Web),以在戰爭中取得主動並困惑對手。[6] 在「馬賽克作戰」之下,各參與者在保持高度自主性之同時,也可進行共同作戰,對於日美兩國或地區性聯合作戰構想之整合,將有很大的助益。這個趨勢可能提高我國參與地區性共同演習或環太平洋軍演之可能性,例如:線上參與方式或擔任部分功能編組,值得我相關單位積極爭取。
圖、中國重要軍事設施及陸基發射型中程飛彈之位置關係
資料來源:《日本の「抑止力」とアジアの安定》報告書,《PHP総研》,2021年9月14日,頁61。原圖出處:Thomas G. Mahnken, Travis Sharp, Billy Fabian , Peter Kouretsos,“Tightening the Chain: Implementing a Strategy of Maritime Pressu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CSBA,May 23 2019,p.36,https://reurl.cc/Qbdxeo。
[1]〈安倍元首相が銃撃で死去-各国・地域要人から寄せられたコメント〉,Yahoo! Japan,2022年7月8日,https://reurl.cc/ERKv3A;〈安倍戦略「日本を変革した」米と共通のビジョン 元高官ら功績しのぶ〉,JIJI.COM,2022年7月15日,https://reurl.cc/nOVMkv。
[2]長島昭久,〈「海洋國家」日本のアジア太平洋戦略〉,台灣獨立建國聯盟,2014年,https://reurl.cc/n1WqKl。
[3]參見Toshi Yoshihara and James R. Holmes, “Asymmetric Warfare, American Style,” Proceedings, Vol. 138/4/1310, April 2012, pp.25-29;〈米国防戦略「非対称の戦い」に焦点〉,《日本經濟新聞》,2011年9月3日,https://reurl.cc/1ZrXD8。
[4]列島線防衛研究会,〈南西諸島防衛に関する提言〉,鹿島和平研究所,2019年7月,https://reurl.cc/x9zpdZ。
[5]岩間陽子、村野將,〈日本の「抑止力」とアジアの安定〉,PHP総研,2021年9月14日,https://thinktank.php.co.jp/voice/7083/。
[6]參見〈說說美軍「馬賽克戰」〉,《中國軍網》,2020年12月24日,https://reurl.cc/5pgLqM;下平拓哉,〈「新たな戦い方がモザイク戦」の特徴と今後の方向性〉,《日本戦略研究フォーラム》,2021年7月,http://www.jfss.gr.jp/index.php/Home/Index/kiho_page/id/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