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競爭下中國已現「戰略焦慮」?
2023.04.17
瀏覽數
2089
壹、新聞重點
2023年3月,中共兩會以來有幾則新聞值得關注。首先是習近平在政協會議,首度公開批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3月7日,中國海關總署通報1至2月進出口總值,以美元計算跌幅高達8.3%。這是去年10月以來,連續第四個月進出口衰退,除東協外,中國與歐盟(-10%)、美國(-17.4%)、日本(-12.8%)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出口,都出現超過10%的跌幅。3月17日,中國財政部公布1至2月財政收支情況,也顯示稅收嚴重衰退。[1]
在此情勢下,3月22日,媒體刊載中國旅美學者趙穗生教授的專訪指出,中美對抗已到了「某種程度上很難停止的程度」。他認為,習近平的外交方針,是出於對「東升西降」的錯誤判斷,習近平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過度擴張」(Overreach)。[2] 3月26日,微信出現一篇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現任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演講的報導。傅瑩在演講中呼籲中國人想清楚,「中美鬧到決裂或分道揚鑣,有沒有國家會選邊站到中國一邊?」最後,她希望中美能「重歸於好」。[3]對以上報導,本文將探討美中關係快速惡化之際,中國是否出現主觀或客觀上的「戰略焦慮」。[4]
貳、安全意涵
自1970年代末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廣受世界矚目。2002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不久,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工作報告指出,「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年後,習近平在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已不再強調「戰略機遇期」,而是認為中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5] 中共最高領導人對於戰略局勢的判斷,是否已出現重大變化?
一、五年來中國面臨的國際情勢已急遽惡化
以近年情勢發展而言,可說2017年時,美中關係仍然大致穩定。但十九大以來,經歷美中貿易戰及隨後的科技戰、從中國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烏克蘭戰爭等重大事件,若說美中關係已進入全面對抗的新階段應不為過。貿易戰與科技戰,使早已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及亟待迎頭趕上的先進科技,面臨沉重壓力。三年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與產業造成嚴重打擊,國際輿論對北京觀感也更趨負面。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的侵略及北京對莫斯科的支持,反而促使美歐民主國家強化團結,而中國則儼然與俄羅斯、北韓、伊朗等極權國家形成另一個陣營。
2021年3月,「兩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仍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2022年7月,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5周年講話中,稱中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但3個月後,在20大報告中,習近平改口稱「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習近平可能認為他正帶領中國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他應該也已體認到國際情勢已明顯惡化。
二、習近平須獨自承擔內外多重挑戰
由於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2022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只有3%,是過去40年間次低,僅較2020年的2.3%略佳。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各項指標,恐怕存在更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如2022年底,中國人口為14億1175萬人(較前一年底減少85萬人)。這是61年來,中國首度人口負成長。2022年中國商品房銷售總額衰退26.8%,許多國際企業將生產重心移出中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例如,2022年7月,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達19.9%),及公務員減薪欠薪、民間企業倒閉與工資倒退、社會陳抗事件頻傳等,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內部問題的嚴重程度。
中共二十大最大的變化,可能是習近平終結了鄧小平以來的「集體領導」。中共政治局與常委會成員,事實上是習近平個人的執行團隊。雖然習近平擁有黨內無人能挑戰的權力,但他也必須獨自承擔所有的責任與壓力。正如中國問題觀察家何頻所說,西方國家固然對中國頗感焦慮,但習近平才是一個真正的「焦慮者」。因為他面臨的問題與困難非常多,而且來自四面八方。[6]
參、趨勢研判
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指出,習近平上任以來,同時推進「戰略經濟」和「戰略軍事」政策,並將在可預見的未來從事「多線戰鬥」,可能導致損傷中國對內對外大局的「戰略透支」的風險日益增長,令人憂慮。[7] 進入第二個任期後,習近平的大戰略未見調整,學者對中國可能過度擴張或「戰略透支」的憂慮,似乎有增無減。
一、美中對立態勢短期內恐難逆轉
習近平上任不久,即提出「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帶一路」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在東海、南海、台海逐次開展各種強勢作為。今年2月,中國外交部發布的報告稱,中國反對美國霸權的「肆意妄為、窮兵黷武、巧取豪奪、壟斷打壓、蠱惑人心」,並稱美國「應該反躬自省」。[8] 但從美國的角度來看,習近平掌權後,不再遵循「和平崛起」道路,揚棄鄧小平以來的「韜光養晦」路線,急於挑戰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及現行國際秩序與國際規則。美國作為當前世界強權,必須回應中國意圖改變現狀的「修正主義」挑戰。即使拜登政府一再強調無意從事「新冷戰」,但「修正主義」與「維持現狀」的矛盾對立,恐怕已是難以逆轉的趨勢。
二、中國的「戰略透支」或將起於內部
3月10日,全國人大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指出,中央國家機關人員編制將按5%的比例精減員額。此一政策反映中國政府的財政困難與沉重的人事負擔。[9] 3月20日,哈爾濱市、浙江衢州市、安徽桐城市、邵陽市大祥區等地,進一步發布了「清理編制外人員」的工作方案,並要求限期完成。清理正式編制及編制外人員,固然有助減輕財政負擔,但相應而來的失業潮、對政府的不滿均將上升。過去中國強調的「內循環」力道,也將因大量國家機關人員失業而減弱。
今年全球經濟疲軟,中國經濟復甦也不如預期。1月底,商務部官員坦承,「今年外貿形勢十分嚴峻,穩增長的困難和壓力前所未有」。[10] 1至2月進出口總值跌幅高達8.3%(以美元計算),中國與歐盟、美國、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出口,都年減超過10%。1至2月各項稅收也嚴重衰退。政府公共支出年增7%,(債務付息支出增加27%為最),但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卻大減24%;今年1至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則年減22.9%。
二十大以來,中國官方文件的戰略評估出現調整、多位學者與退休高官的警告,相當程度反映了中國的「戰略憂慮」。若經貿與產業復甦的力道無法及時提供支持,習近平的宏大戰略是否出現「戰略透支」,將成為中國當局必須嚴肅面對的風險問題。
[1]〈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 正確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品質發展 王滬寧蔡奇丁薛祥參加看望和討論〉,《新華每日電訊》,2023年3月7日,https://reurl.cc/eXn2MQ;〈中國「復常」後首份外貿成績單 進出口皆退〉,《TVBS新聞網》,2023年3月9日,https://reurl.cc/V87b86;〈2023年1-2月財政收支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國庫司》,2023年3月17日,https://reurl.cc/6N94bM。
[2]方冰,〈中國外交政策專家趙穗生:中美對抗植根於習近平的「東升西降」世界觀〉,《美國之音中文網》,2023年3月22日,https://reurl.cc/zA5K40。
[3]〈前外交部副部長傅瑩:一旦中美鬧翻,有沒有國家會站在中國一邊〉,《章立凡推文》,2023年3月26日,https://reurl.cc/MRWlom;〈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評中美關係 脫口「沒人會挺中國」遭封殺!〉,《自由時報》,2023年3月27日,https://reurl.cc/NqO7mm。
[4]「戰略焦慮」是近年來在中國很流行的詞彙。焦慮一詞,是指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擔心、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在中國的主流論述討論的「戰略焦慮」,主要指美國面對中國崛起,因出於害怕中國超過美國的「戰略焦慮」,因而「打壓中國發展」。但本文擬探討的是,面對美國日漸強化的攻勢及國際對中國觀感的快速惡化,中國官民是否對其發展戰略已出現「戰略焦慮」。
[5]〈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02年11月8日,https://reurl.cc/xlo2m1。
[6]劉文,〈專訪:「習近平才是一個真正的焦慮者」〉,《德國之聲》,2022年10月26日,https://reurl.cc/3Oy2oV。
[7]蔡永偉,〈時殷弘教授:中國「戰略透支」風險日增〉,《聯合早報》,2016年9月21日,https://reurl.cc/Y8GoEa。
[8]〈美國的霸權霸道霸淩及其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23年2月20日,https://reurl.cc/3OZz3X。
[9]2023年2月,《觀察者網》披露,根據中國媒體非正式統計,2022年中國公務員數量710萬人,參公、黨群、工會婦聯1300萬人,事業編制3100萬人,全國財政供養人員合計5,100萬人。加上離退休人員,總數超過8,000萬人。再加上總數不明的編制外人員,中國負擔廣義公務人員的「財政供養」費用,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0%,可見財政負擔之沉重。
[10]〈2022年如何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商務部回應經濟熱點〉,《新華網》,2023年1月25日,https://reurl.cc/xlom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