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週報第45期
壹、新聞重點
2021年12月21日,德國海軍副總司令舍恩巴赫中將(Vice Adm. Kay-Achim Schönbach)受邀新加坡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第42屆富勒頓講座(Fullerton Lecture)的演講以及問答內容頗值得關注,其要點綜合歸納如下:[1]
一、 德國海軍巴伐利亞艦(FGS Bayern, F217)在印太常駐6個月是向該地區一年兩次定期部署的第一步,目的是熟悉印太海域。未來將部署F125型巴登•符騰堡級(Baden-Württemberg-class)巡防艦至印太地區;德國正與新加坡及可能的日本和韓國商議建立非永久性後勤補給中心,以利德艦在印太地區部署常駐。
二、 德國支持並致力於強化印太地區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確保該地區是一個包容性的合作場所。德方主張開放的海上通道、開放的自由貿易以及公平競爭的環境,同時促進數位化、連通性和人權,而部署巴伐利亞艦即係履行德國在印太地區的安全承諾和防衛參與,此一軍事部署行動符合德國的印太政策方針。
三、 雖然巴伐利亞艦在亞太地區的部署是以雙邊形式為主的活動,似乎與德國政府強調的多邊主義自相矛盾,但考量這是19年來的第一次部署,採取雙邊軍事交流的方式更加有利。德國正在與印太地區其他國家溝通明年的雙邊演習,透過這種方式,德國能夠加強與印太地區的合作夥伴對話,使各相關方都受益。
四、 德國海軍於2022年暫不派遣艦艇於印太地區部署,雖然德國艦艇編入美國、英國或法國的航艦特遣部隊,在後勤和陣仗方面具有實質的助益和規模,但這仍須取決於德國的區域夥伴對德艦艇部署的回應,德國並不希望在印太地區與其他國家一起向區域內的國家示威,或者把歐洲或北約的問題帶到印太地區。
貳、安全意涵
一、 海軍是執行國家政策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於亞太地區遠離德國本土,亦非其外交的核心利益目標,因此疏於經營海外基地。直到2020年9月,德國政府提出《印太地區政策方針》(Policy Guidelines for the Indo-Pacific Region),匡列德國在印太地區的八項主要利益,[2]並在美國力邀之下,德國海軍作為落實國家政策重要力量的一環,決定派遣艦艇前進印太,巴伐利亞艦印太之行即是對政府和盟國要求的一種回應。未來將由一艘符騰堡級巡防艦和一艘702型柏林級綜合支援艦(Berlin-class replenishment ship)以一年兩次定期派遣的形式常駐亞太,落實德國印太政策。
二、 巴伐利亞艦初次印太之行具有踩線性質
2021年8月2日,巴伐利亞艦於德國威廉港(Wilhelmshaven)赫本瑟格羅登海軍基地(Naval Base Heppenser Groden)啟航,經地中海,巡駛印太地區以來,分別前往吉布地、巴基斯坦喀拉嗤、英屬迪亞哥加西亞、澳洲伯斯、達爾文、帛琉、美國關島、日本東京、橫須賀、韓國釜山、新加坡樟宜等地進行港口訪問(port visit)或進行油水補給,後續還將航駛越南金蘭灣、斯里蘭卡可倫坡、印度孟買以及阿曼塞拉萊,並對於部分地區建立維修與補給站以及碼頭靠泊能量的可能性加以評估,調查結果將為德國海軍在2023年起正式部署印太地區提供後勤保障依據,巴伐利亞艦的部署可視為德國久違印太後的一次踩線之行,該艦前進印太地區的航線示意如附圖。
三、 常態性部署需要使用亞太夥伴的港口
艦艇遠離母港長時間執行海上任務,雖可由綜合支援艦伴隨提供海上補給,但艦艇執行常態性部署,必然面臨人員輪替休整、糧秣油料補充以及重大機件檢修等需要解決的問題,最終仍離不開海外基地的後勤保障。德國海軍建立亞太地區一年兩次,每次6個月的部署模式,實已兼顧海上航程的時間性、中繼維修的週期性以及官兵海上執勤的適應性。即便將來部署符騰堡級巡防艦,其定保週期長達兩年,可通過人員輪換方式維持艦艇常駐,但在無海外基地支援下,德國海軍必須使用亞太地區夥伴國家的港口,建立補給站或提供必要的後勤支援,才能滿足艦艇長期海外部署最基本的需求。
參、趨勢研判
一、 德國武裝部隊部署印太可能性大增
歐洲三國(E3)⸺法、德、英⸺在2019年8月共同提出《關於南海形勢的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 on the Situ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承諾維護南海的航行自由和海洋權利。翌年,德國政府發布《印太地區政策方針》,顯示德國開始應對印太地區的利益競爭態勢。由於英、法已經在印太地區保持軍事存在,E3成員之一的德國自然不能缺席。德國海、空軍作為政治延伸的一種力量,對印太地區行動話語權的掌握也不能落後。因此,以海、空軍為主的德國武裝力量前進印太地區的可能性大增,其部署行動將使其成為進入21世紀以來,繼法國和英國之後第三個前進印太的歐洲國家。
二、 巴伐利亞艦的部署模式將成為範式
巴伐利亞艦駛入印太地區後,分別拜訪多個港口,並與多個國家海軍進行通過操演(PASSEX)或(多國)聯合演習;訪問港口如附表一,演習行動如附表二。在駛往韓國的海上,參與由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七國聯合對北韓採取的例行監視行動(routine surveillance operations),最大程度地履行聯合國安理會(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UNSC)在2017年通過制裁北韓的2397號決議;在離開釜山駛往新加坡途中,接受美國綜合支援艦育空號(USNS Yukon, T-AO-202)補給。整個部署流程既展示了兵力存在,彰顯了防衛參與,也體現了對國際規範的支持。該艦交流的性質很高程度反映了德國強調多邊主義的外交政策,其部署模式可望成為德國海軍後續前進印太地區的範式(paradigm)。
三、 德空軍部署印太地區只是時間問題
除了海軍計畫常駐印太地區,空軍也可能會飛向印太尋求短期部署。德國前國防部長佐恩上將(Gen. Eberhard Zorn)於2021年11月5日宣稱,該國空軍和網路部隊將於2022年前進印太地區,計畫派遣6架颱風歐洲戰鬥機(Eurofighter Typhoon)、3架空巴(Air Bus)A330加油機和3架空巴A400M阿特拉斯(Atlas)運輸機,參加澳洲皇家空軍於2022年9月5日〜23日舉行的「極度黑暗」(Pitch Black)多國空戰演習。德國運輸機負責將必要的後勤部隊運送至澳洲,為戰鬥機提供後勤保障;德國空軍參加空戰演習既有利於戰術戰技交流,亦可兼顧短暫部署於印太地區的現實。依德國空軍總司令格哈茲中將(Lt. Gen. Ingo Gerhartz)之言――德國已準備好在印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在制定長期計畫前,將從明年秋天的飛行任務開始――判斷,德空軍繼海軍之後常態性部署印太地區的可能性頗高。
附圖 巴伐利亞艦印太部署航線示意圖
資料來源:Bundeswehr, Stand.
附表一 巴伐利亞艦2021年印太地區處女航訪問港口一覽表
日期 |
國家 |
城市・港口 |
目的 |
8月19日 |
吉布地 |
吉布地 |
油水補充 |
9月8日~12日 |
巴基斯坦 |
喀拉嗤 |
港口訪問 |
9月18日 |
迪亞哥加西亞 |
迪亞哥加西亞 |
油水補充 |
9月28日~10月5日 |
澳洲 |
伯斯・費利曼圖 |
港口訪問 |
10月7日~8日 |
澳洲 |
達爾文 |
油水補充 |
10月16日 |
帛琉 |
帛琉 |
油水補充 |
10月17~22日 |
美國 |
關島 |
港口訪問 |
11月5日~10日 |
日本 |
東京 |
港口訪問 |
11月10日~13日 |
日本 |
橫須賀 |
港口訪問 |
12月2日~6日 |
韓國 |
釜山 |
港口訪問 |
12月20日~2022年1月5日 |
新加坡 |
樟宜 |
港口訪問 |
1月7日~12日(推算) |
越南 |
金蘭灣 |
港口訪問 |
1月16日~18日(推算) |
斯里蘭卡 |
可倫坡 |
港口訪問 |
1月20日~22日(推算) |
印度 |
孟買 |
港口訪問 |
1月23日~24日(推算) |
阿曼 |
塞拉萊 |
油水補充 |
資料來源:江炘杓根據網路公情整理製表
附表二 巴伐利亞艦於印太地區參與行動和演習一覽表
日期 |
國家 |
演習名稱或聯合演習艦艇 |
演習海域 |
8月20日~9月5日 |
歐盟 |
海上護衛行動和亞特蘭大行動 |
亞丁灣 |
8月29日 |
日本 |
通過操演
夕霧號(JS Yuugiri, DD 153)
|
亞丁灣 |
9月6日 |
美國
巴基斯坦 |
夏洛號(USS Shiloh, CG 67)
阿拉姆吉爾號(PNS Alamgir, F 260) |
阿拉伯海 |
9月13日 |
巴基斯坦 |
祖爾菲卡號(PNS Zulfiquar, F 251) |
阿拉伯海 |
9月13日 |
巴基斯坦 |
祖爾菲卡號(PNS Zulfiquar, F 251) |
阿拉伯海 |
10月14日 |
澳洲 |
格賴爾格號(HMAS Glenelg, ACPB96) |
帝汶海 |
10月22日 |
美國 |
傑克森號(USS Jackson, LCS 6)
淘沙號(USS Tulsa, LCS 16) |
菲律賓海 |
11月21日〜30日 |
美、日、加、澳 |
2021年聯合演習
美國海軍:
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 CVN 70)
尚普蘭湖號(USS Lake Champlain, CG 57)
史塔克代爾號(USS Stockdale, DDG 106)
拉帕漢諾克號(USNS Rappahannock, T-AO 204)
約翰愛立信號(USNS John Ericsson, T-AO 194)
洛杉磯級核潛艦一艘(艦名不詳)
日本海上自衛隊:
出雲號(JS Izumo, DDH-183)
電號(JS Inazuma, DD-105)
春雨號(JS Harusame, DD-102)
大波號(JS Onami, DD-111)
照月號(JS Teruzuki, DD-116)
朝日號(JS Asahi, DD-119)
山霧號(JS Yamagiri, DD-152)
霧島號(JS Kirishima, DDG-174)
鳥海號(JS Chokai, DDG 176)
淡海號(JS Oumi AOE-426)
不知名潛艦一艘
澳洲海軍:
布里斯班號(HMAS Brisbane, D41)
瓦拉蒙格號(HMAS Warramunga FFH152)
加拿大海軍:
溫尼伯號(HMCS Winnipeg, FFH338)
|
九州東南部海域 |
資料來源:江炘杓根據網路公情整理製表
[1] Dzirhan Mahadzir, “German Navy Chief: Frigate Deployment to Indo-Pacific First of Biannual Deployments to Region,” USNI News, December 21, 2021, https://news.usni.org/2021/12/21/germany -navy-chief-frigate-deployment-to-indo-pacific-first-of-biannual-deployments-to-region.
[2] 德國在印太地區的八項利益為:和平與安全、豐富而深化的關係、既不單邊亦非雙邊、開放的航道、開放的市場與自由貿易、數位轉換與聯通性、海洋環境保護以及獲取以事實為基礎的資訊。詳見The German Federal Government, “Policy guidelines for the Indo-Pacific region: Germany – Europe – Asia: shaping the 21st century together (Preliminary translation of the executive summary),” September 2020, pp.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