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2024.01.03
瀏覽數
4207
2023 年為習近平於「二十大」延任後的「開局之年」。中國如何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之下,應對因疫情解封、美中持續對峙、經濟低迷及國際動盪所造成的內、外部變局呢?本報告企圖從中國政軍焦點、外交動態及內部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等三大層面著手,剖析 2023 年中國所面對的挑戰、應對之策與影響。同時,並希冀藉由本報告的出版,促進社會各界在台海情勢跌宕起伏之際,得以更深入地瞭解中國近期整體情勢的演變。各篇章的論點如下。
壹、中共政軍焦點
中共藉「二十大」政治報告,調整自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工作為核心的基調。同時,並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國家安全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由於中共的政治報告僅是施政藍圖,未來中共將如何落實「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則有賴進一步評估與分析官方的相關作為。第一章〈中共鞏固國家安全的新趨勢〉的作者龔祥生、梁書瑗便從 2023 年以來,中國國安部門的相關作為歸納出,中共鞏固國安的策略出現兩個趨勢:一、強化法制建設。二、提高官僚系統的執法效能與跨部門的統合、協作能力。可預期的是,中共在國安問題上的容忍程度,將不斷地透過官僚一次一次的執法實踐益發緊縮,日後與國安議題相關的執法頻率與跨部門統合的程度恐不斷提升。
第二章〈習近平會按下武統啟動鍵嗎?和平統一、以武逼統或全面進犯〉的作者李冠成透過梳理中共近 5 年來,對台軍事近逼、經濟脅迫及軍事準備等相關作為,指出習近平有解決台灣問題的野心,且持續地在能力上有所準備。儘管從現階段中共所面臨的內、外部挑戰看來,習近平對台動武的機率不高,但台灣不能寄望於威權領導人的慎思明辨,而更應該不斷地強化自身應處的能力,替未來可能的衝突預做準備。
承第二章所述,台灣應精進自身防衛能力之外,但也不能偏廢知己知彼的功夫。分由洪子傑、歐錫富與江炘杓所撰寫的第三章〈中國兵役制度修正概況〉、第四章〈共軍攻台兩棲戰力〉及第五章〈2023 年解放軍海軍潛艦戰力評估〉,便從中國預備役與徵兵制度改革、解放軍兩棲登陸的能力與潛艦戰力等環節著手,整體性地評估中共攻台能力。
由洪子傑所撰寫的第三章〈中國兵役制度修正概況〉指出,中共今年在預備役制度與徵兵制度上,下了極大的工夫推動改革,其共同的方向都以「實戰化」為目標,確保解放軍的兵員素質與數量,不僅能打仗,更能打勝仗的能力。解放軍除了從預備役制度與徵兵制度著手,加緊提升兵員素質之外,也持續探索如何強化自身兩棲作戰的能力。由於地理環境所致,台海一旦爆發戰事,對中共而言,解放軍兩棲戰力與後續整補的效率則至為重要。在第四章〈共軍攻台兩棲戰力〉中,歐錫富從分析解放軍兩棲戰力入手,提出目前解放軍兩棲載具可運抵的部隊與裝備的數量仍不足;民船運載的技術也尚未成熟等見解。由於兩棲載具與民船裝載能力會影響解放軍後續的整補,因此如何保留戰力切斷解放軍海上補給線,對台灣不對稱作戰來說,不啻為一個關鍵點。在兩岸軍力不對稱的前提下,潛艦作為匿蹤性高、自持力長的攻擊性載台,無疑成為一個分析的焦點。
台灣於今年 9 月 28 日舉行「潛艦國造原型艦下水暨命名典禮」,標誌著台灣潛艦國造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到達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近年來,台海情勢詭譎多變,我們除了關心台灣潛艦國造之外,也應對解放軍的潛艦戰力持續保持關注與戒備。正好在此時,本報告第五章〈2023 年解放軍海軍潛艦戰力評估〉,江炘杓替我們勾勒出一個關於解放軍潛艦部隊的整體性輪廓,可供各界參酌。解放軍海軍潛艦部隊雖發軔於 1950 年代,但受限於西方先進技術的封鎖,中共打造潛艦的進展並不算順利。以核潛艦為例,解放軍潛艦部隊一直都與美、俄、英、法的核潛艦存在 20年的代差,直到近年解放軍海軍 095 型與 096 型核潛艦下水,才引起西方國家的矚目。雖然需要對中共核潛艦的發展保持戒備,但江炘杓也於文中指出,解放軍海軍潛艦數量相對於民主國家並不具備優勢,而且成熟的操作技術需要時間累積,短期內雖對西方國家會形成挑戰,但尚難以構成巨大的威脅。
接下來,本報告則將焦點稍微拉出台海局勢,從更宏觀的角度檢視中共的軍事布局。陳亮智於第六章〈2023 年中國解放軍之海外軍事基地的發展:回顧與展望〉,探討中共打造海外軍事基地的戰略意圖,及其可能對區域安全所投下的變數。陳亮智指出,中共運用「軍民並進」與「軍民兩用」的策略,在海外建立起一批有潛力用於軍事用途的港口。從過去發展的軌跡看來,印度洋、非洲、南中國海與南太平洋為中國建立海外軍事據點的重要地區。對台灣而言,我們應對中共在南中國海與南太平洋的港口經營抱以更多關注與分析,因為這對中共屆時欲突破美軍及其盟友的圍堵具有重大意義。
貳、中國外交動態
在美中對峙的國際格局下,不只是美國,中共也積極對外布局,建立起友盟圈,厚植自身「對外鬥爭」的實力。本報告第二篇中國外交動態涵蓋的議題範圍有:北京在南海所發動的「維權認知作戰」、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外交經略、北京如何反制台海議題國際化、評估「一帶一路倡議」(以下簡稱「帶路倡議」)的爭議與效果,以及中國的石油能源安全戰略在地緣政治上的意義等五項議題。本篇試圖自中共對外經略的角度切入,分析中共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如何透過多元的外交手段極大化國家利益。從本篇各章的析論中可知,中共的外交手腕「能進能退」,台灣需多加防範之。
由黃宗鼎所著之第七章〈中國針對南海之「維權認知作戰」〉發現,中共受到美軍的「啟發」,也在南海開始操作「維權認知作戰」,意指將解放軍或海警在南海的行動,炒作為是一種行使主權的行為。中共試圖以這種低成本、「紙上談兵」式的方式,維護中國在南海所「宣稱」的主權。黃宗鼎更進一步指出,中共此舉帶有兩點戰略意涵,值得我們關注。第一,北京藉此試圖將「管轄權主權化」,亦即視捍衛專屬經濟區內的管轄權為中國在維護主權的相關作為;第二,北京在南海針對菲律賓操作「維權認知作戰」的行為中,實有「圍魏救趙」的意涵,恐有將「美菲安保」的「有事範圍」自台灣拉回南海的企圖。
從第七章黃宗鼎的分析中可知,中共並未放棄在南海與美及其盟友「碰撞」,但卻在經營南太各國的外交關係上轉趨低調。章榮明於第八章〈2023 年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外交經營〉指出,2022 年北京於南太地區推動簽署《全面協議》失利後,今年試圖捲土重來。中共從低政治敏感度的合作著手,改弦更張以低調、「接地氣」的方式經略南太地區。第八章亦將太平洋島國針對北京此舉的回應納入分析。據此,章榮明認為太平洋島國不排除與中國在低政治敏感度的議題上互動,但卻拒絕與北京深化在具政治意涵上的合作。雖然北京在南太平洋企圖「以退為進」,「低調地」穩定與太平洋島國的關係,但由鍾志東所撰之第九章〈中共強化外交手段反制台海安全國際化〉一文,我們亦可知北京仍不遺於力地高調祭出各種外交手段反制台海議題國際化。鍾志東認為,中國反制台海議題國際化最主要的目標為,企圖推銷台灣問題為中國內政問題的觀點,以排除國際社會干涉的正當性。除了達到在外交上孤立台灣的目的之外,亦可降低日後「兩岸統一」的不確定性。
習近平上任後,提出「帶路倡議」,規模宏大,野心勃勃,但卻於人權、債務陷阱等議題上飽受西方國家的質疑。今年適逢「帶路倡議」10 週年,北京高規格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俄羅斯總統普欽亦出席論壇,受到各方矚目。王尊彥在第十章〈後疫情時代的中國「一帶一路」〉,除了闡述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相關資訊外,也整理了歷年批判「帶路倡議」的論點,最後則提出中國在國內、外環境壓力下,「帶路倡議」所面臨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王尊彥指出,中共視「帶路倡議」為強化沿線區域影響力的平台,但該企圖卻在中國國內經濟低迷,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競相推出類似規劃的競爭下,使之未來的發展顯得困難重重。
有別於其他以「區域」為焦點的研究,第十一章〈中國石油能源安全戰略(2012~2023):地緣政治觀點〉的作者黃恩浩,則聚焦於中國的石油能源安全議題。文中試圖從中國的石油能源戰略出發,闡述中共如何「打通關節」,保障中國的石油安全。黃恩浩指出,中國石油能源安全的挑戰,除了國內石油產量不足多仰賴國外進口之外,中國國內石油消費量也居高不下。更重要的是,中共的石油有高達六成來自於區域情勢複雜的國家,如葉門、伊朗。如此一來,中東、非洲等區域的情勢恐成為中國石油安全的隱憂。
參、中國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的趨勢與挑戰
從去(2022)年年末至今年年初,就在中國逐步邁向「解封」的同時,原本受到疫情影響的中國經濟仍未有起色,房地產、地方債等經濟地雷接續出現。同時,在疫情期間,為了達到封控隔離的效果,官方所推出的社會監控手段也並未隨著「解封」而放鬆。疫情後,反而讓外界對於中國內部的發展有了更多的困惑。本報告第三篇中國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的趨勢與挑戰,便試圖提供給外界一個瞭解中國內部情勢的窗口。
第十二章〈中國人口危機及其影響〉與第十三章〈就業好難:2023 年中國青年就業挑戰與影響〉分別由洪銘德與方琮嬿撰寫,他們另闢蹊徑,從中國的人口危機與青年就業的議題入手,探討中國社會問題與經濟發展彼此連動的關係。不約而同地,他們均於文中指出,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恐成為中共能否穩定經濟狀況的隱憂。
2022 年中國首次出現人口負成長,少子化與老齡化並存,人口危機迫在眉睫。洪銘德於第十二章除了梳理中國人口危機的現象之外,亦指出中國的少子化與老齡化,除了進一步加重社會福利負擔之外,也恐危及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替中國未來尋求進一步的經濟擴張埋下變數。中國官方亦深知人口危機可能加劇日後經濟、社會問題,已提出刺激生育、建立養老服務體系與延遲退休年齡等政策,試圖減緩少子、老齡化危機的負面影響。然而,洪銘德對於中國官方可以有效改善人口危機持悲觀立場,即使中國官方已意識到人口危機的威脅,但目前政策發揮的效果有限,人口數下降將成為一個長期且難以逆轉的現象,人口危機儼然是中國日後的基本國情。
第十三章〈就業好難:2023 年中國青年就業挑戰與影響〉的作者方琮嬿,則認為中國青年之所以就業困難,除了因研究所招生擴張所造成「結構性錯配」的問題以外,也折射出民營經濟萎縮、中國經濟低迷的景況。方琮嬿亦整理了中國今年所推出的各項促進青年就業政策的方案,但她認為這些政策對於改善青年就業困境的幫助並不大,因整體經濟環境不好是事實,各個經濟實體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也不符合青年對於白領階級的想像。至於青年就業困境是否會激化目前中國的國家社會關係呢?方琮嬿的評估是,雖然青年對此高度不滿,但整體而言這類不滿的情緒對中共政權的挑戰有限。
本篇第十四章、第十五章與第十六章則將研究目光轉往中國的社會治理,議題涵蓋:整體性評估中共維穩的手段、黨國力量在農村治理過程中的進化、探討中國的網路治理措施。在第十四章〈中國社會維穩的「堵」與「疏」〉一文中,陳穎萱指出,北京在管控社會不滿上,除了強化意識形態宣傳 —「將中共紅包裝成中國紅」之外,也採用了「堵」與「疏」並進的策略。在「堵」的面向上,中共於基層採取許多防堵的新舉措,例如:部分地方國企於內部成立「人民武裝部」處理公司相關糾紛;在「疏」的面向上,中共卻有意識地放鬆部分言論空間,以疏導輿論壓力,避免社會矛盾持續擴大,形成政治風暴。本篇除了整體性地闡述中共的維穩手段之外,第十五章〈近期中國農村中的「國家—社會」關係分析〉則將研究目光移往農村,探討在習時代下的黨國力量如何扎根農村,俾利掌握農村社會。鄧巧琳在第十五章以「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團隊(簡稱農管)為例,指出雖然農管的爭議不斷,但也顯示黨、政基層組織正在取代原本社會組織在農村治理體系中的角色,黨國力量在農村治理過程中不斷進化與完備。據此,鄧巧琳認為,目前中國農村的「國家—社會」關係走向,仍延續習近平「國家向社會收權」的趨勢。
進入 21 世紀後,新興網路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類網路應用也隨之蓬勃發展。然而,進入網路世代的中國不可避免地陸續浮現各種「社會亂象」。這對中共而言,都將造成新的治理難題。那麼中共如何面對經受資訊科技洗禮過後的中國社會呢?由謝沛學與吳宗翰合作的第十六章〈不斷加強的緊箍咒:中國網路領域法規的現況〉,則以中共的網路治理策略為研究焦點,提供給我們一個解答的方向。謝沛學與吳宗翰指出,中國近年關於網路管制的各類法規之間相互銜接支持,共同交織成一幅密集的法律網絡,顯示中共近年來致力於強化網路管理的法制建設。換言之,中共此舉意在透過法律建設具體落實其治理架構。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兩位作者亦於文中提出警示,中共正透過取得在國際上制定網路規則的話語權,積極推廣「中國」價值與模式。
接下來的第十七章與第十八章,則以美中科技爭霸中的兩大關鍵:太空科技與人工智慧為焦點,探討中國在這兩個領域內最新的發展,並評估可能帶來挑戰。北京目前將太空業務視為國家整體戰略的重點之一,中共正以成為「航太強國」為目標,全力衝刺,試圖在太空科技領域內占有一席之地。第十七章〈中國太空活動發展〉的作者周若敏從「載人工程」、「深空探測」、「發射運載火箭與建設發射場」、「太空基礎設施」、「國際合作」等項目,檢視中國近兩年來的太空活動進度,以及探討背後含義。周若敏指出,前述中國各項的太空任務皆預期在 2030 年前完成,但中共現在面臨內有經濟困局,外有美國多年下來的科技積累,「航太強國」的夢想前景並非明朗。
第十八章〈中共人工智慧能力之現況〉的作者王綉雯聚焦於梳理中國目前在人工智慧領域裡的成果,以及評估解放軍運用人工智慧科技的狀況。王綉雯認為,中國的人工智慧能力,因官方具體的政策規劃,以及在該領域舉全國之力的發展,其相關產業生態系已初具雛形,但算力仍未及美國。發展人工智慧相關技術需耗費大量資本,但中國正值經濟低迷,該領域的發展恐因而放慢腳步。此外,解放軍目前似未將人工智慧科技落實於實戰應用,僅侷限於兵棋推演、仿真訓練和情報蒐集分析等方面。儘管中國已推出第一個軍事大模型,但解放軍長期缺乏實戰經驗和相關數據,其效用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從前述本報告各章論點來看,中國政治緊縮,集權趨勢不減,管制措施頻出,且經濟發展的腳步正逐漸放慢,日後的經濟前景仍未見曙光,甚至可能連帶影響到科技、產業的進一步升級。中國目前於政治、經濟、社會與軍事等各層面正處於變動中,未來台海局勢恐益發複雜多變。本報告將持續針對中國各項變化保持高度關注,並適時提供我們專業的建議給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