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2020.12.30
瀏覽數
876
2020 年將是載入史冊的一年。開年之初,美中遷延多時的貿易戰談判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中緊張對立的情勢似乎露出了一絲和解的曙光。大約同時,中國武漢傳出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本報告稱「新冠肺炎」),以迅猛之勢蔓延開來,1 月底,武漢、黃岡、鄂州等多個湖北城市陸續宣布「封城」,其他省市也開始採取緊急因應措施。許多國家對遭受疫情重擊的中國伸出援手。當時不少各國專家都建議美、中兩國放下歧見,攜手致力抗擊疫情者。但事情發展大大超出多數人的預期。
1 月 30 日,猶豫多時的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終於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構成「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次日, 全球累積確診數突破 1 萬人大關。3 月初,中國疫情逐漸趨緩,而歐美的確診數正開始急遽增加。3 月 10 日習近平視察武漢後,中國內部隨即出現美軍將疫情帶到武漢的說法,其外交部發言人並稱「美國欠大眾一個解釋」。當世界各國因疫情而秩序大亂,跨境人流物流幾乎中斷,經貿產業活動遭受重擊時,中國開始了它的防疫外交與防疫大外宣。但來自中國的假口罩、假訊息很快引起許多國家反彈,而中國往往以強勢的「戰狼外交」回應。
4 月間,中國在南海三沙市下劃設新的行政區,公務船在東海、南海強勢執法,據傳遼寧艦編隊還在南海海域包圍美國的「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USS America, LHA 6)。5 月,中國與印度在兩國爭議邊界拉達克一帶對峙,並在 6 月出現數十人死傷,釀成 1975 年以來中、印最嚴重的衝突事件。在東海,中共的海警船也幾乎天天出現在釣魚台周邊水域。4 月到 8 月間,更創下連續 111 天進入該水域的紀錄。在台灣海峽,中共軍機軍艦擾台也沒有停歇。1 月 23 日,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不久,解放軍就恢復遠海長航訓練。根據國防部嚴德發部長 2020 年 10 月 7 日在立法院 報告,2020 年初到 10 月 7 日止,解放軍共 1,710 架次共機、1,029 艘次共 艦,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其中 217 架次共機侵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 49 架次共機逾越台海中線,為 30 年來的最高紀錄。
中國在印太地區的作為日益獨斷高張,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可說更變本加厲。5 月開始,美國推出一系列的戰略報告與政策調整,明白指出過去 40 年對中國的「交往政策」是個錯誤,呼籲各國建立民主聯盟,共同反制並改變中共作為。美國也明確表示,中國的南海權利主張全然不合法,國際社會不會允許中國將南海視為其海上帝國的一部分。川普政府對中共的反制,也從過去的貿易戰、科技戰,到 2020 年因為香港、南海、新疆議題,而公布對中國一連串的制裁措施,並提出供應鏈重組的倡議。
中國的作為引起許多國家民眾的反感,特別是先進國家。根據美國皮 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10 月初公布,針對 14 個先進國家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每一個受訪國都有超過 6 成的民眾對中國持負面觀感, 討厭中國的民眾平均比例高達 73.7%。日本、瑞典與澳洲對中國不滿的民眾更高達 8 成以上。11 月 16 日,法國頂尖智庫國際關係研究所(Institut franç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s, IFRI)公布針對歐洲 13 個國家所做的民調也顯示,其中有 10 個國家對中國抱持負面觀感。對中國抱持負面觀感比例最高的歐洲國家,依序是瑞典、德國、法國、英國、捷克,而對中國持正面觀感的只有拉脫維亞、塞爾維亞、俄羅斯等 3 個國家。[1]
反中的觀感可以解釋為何「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的四大成員國 — 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的相互結盟在 2020 年取得了快速的進展。6 月及 9 月,澳洲、日本先後與印度簽署後勤支援協定,四國之間已建構完成軍事後勤支援同盟網絡;6 月初,印度與澳洲同意將雙方 2 + 2 對話升級後,四國之間也都建立了國 防、外交 2 + 2 部長對話;10 月底,美國與印度簽署《地理空間基本交流與合作協定》(Bas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 for Geo-Spatial Cooperation, BECA)後,美印之間已完成美國與其盟國簽訂的四個基本協議。因此,10 月初的「四方安全對話」第二次外長會談,同意日後將每年召開部長級會談,11 月初澳洲繼 2007 年後,再次獲邀參與「馬拉巴爾」 (Malabar)海上聯合演習,也就不是那麼意外。
在美中對立激化下,除了加入「印太戰略」陣營的國家之外,澳洲與美國已經加大了對南太國家的支持。東協多數國家仍不願在美中之間選邊;俄羅斯夸談可成為印太區域的「平衡者」;北韓則因疫情衝擊、經濟制裁與領導人健康問題,轉而專注內政問題。當然,中國透過密集出訪及援助合作,穩住了柬埔寨、寮國等傳統親中國家。
疫情對於各國經濟與產業的衝擊顯而易見。只有越南、台灣因疫情管控得宜,仍能維持 2020 年的經濟正成長。中國雖然宣稱經濟可維持正成 長,但官方公布的 9 月失業率(只統計城鎮登記人口,且排除了國營事業下崗員工)仍高達 5.3%,其經濟恢復的情形也相當有限,無怪乎原先習近平宣布要在 2020 年完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已在十九屆五 中全會之後宣布,將延至 2021 年上半年達標。對照 2020 年 2 月 23 日, 習近平在 17 萬人參與的防疫部署會議講話中,坦承武漢肺炎疫情是中共建政以來最嚴重的重大突發公衛事件,並稱對中共來說「這是一次危機, 也是一次大考」,顯然中共在這次大考的經濟面並沒有過關。
中國人常說每逢庚子年必有重大災厄。此說套用在同屬庚子年的2020 年,可算不幸言中。美中兩強與印太區域各國在經歷 2020 年的重大衝擊與變化後,將如何邁向未來 — 印太地區將走向集團化、逐漸形成 「小北約」,或是美中關係即將出現反轉?這些不但是北京當局與拜登政府必須思考的議題,也是包括台灣在內的印太區域國家必須審慎因應的後疫情時代世界秩序。
* 作者李哲全,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
[1] Laura Silver, Kat Devlin and Christine Huang, “Unfavorable Views of China Reach Historic Highs in Many Countries, ” PEW Research Center, October 6, 2020, https://reurl.cc/Y6r8La; Richard Q. Turcsányi, Matej Šimalčík Kristína Kironská, Renáta Sedláková et al. “European public opinion on China in the age of COVID-19 Differences and common ground across the continent,” Palacký University Olomouc & Central Europe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https://reurl.cc/WLZ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