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印太供應鏈韌性與台灣角色
2021.12.22
瀏覽數
1314
前言
在全球化的生產體系中,肇因於比較利益差異的國際分工,各國在產品價值鏈的不同階段提供各自的貢獻。在全球化的生產過程中,零組件與半成品在不同國家製造,一項終端消費產品已不太可能僅由一國製造,因此,產業內貿易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的一環,也帶動供應鏈的興起。供應鏈常碰到問題,例如運輸延誤(國內與跨境)、關鍵物資獲取延誤或無法再次獲取(例如備用供應商與關鍵供應商來自同一來源或供應商倒閉)、庫存不足等現象,常造成生產線停工,例如今(2021)年各大車廠因車用晶片缺料而導致停工。美中貿易紛爭與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加深供應鏈安全問題,如封城帶來的人員流動限制、工廠被迫停工、港口塞港,導致供應鏈斷鏈。如何強化供應鏈韌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e)成為 2020年以降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擁有全球六成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與大量年輕人口的印太區域在美中對抗下成為美國及其盟友與中國抗衡重要戰略區域,而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台商除了因轉單效應,積極將大陸的生產基地回流台灣外,也將部分產線移往東南亞與印度。台資企業前往印太地區投資案例大增,影響整體台灣產業供應鏈的移動布局,進而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重新洗牌,重要性不容小覷。本文針對印太區域供應鏈變動原因、現況與台商未來可能著墨之處,依序分析如後。
全文連結: 第十四章 印太供應鏈韌性與台灣角色.pdf
* 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