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日因應中國海上「灰色地帶」行動的合作策略
2022.05.06
瀏覽數
1557
壹、新聞重點
澳洲指控隸屬中國南部戰區海軍的052D型「旅洋III級」(Luyang III-Class)飛彈驅逐艦(合肥∕舷號174)與071型「玉昭級」(Yuzhao-Class)綜合登陸艦(井岡山∕舷號999)於2022年2月17日在行經澳洲北領地北方和新幾內亞南部之間的阿拉弗拉海(Arafura Sea)時,井岡山艦對正在巡邏的一架澳洲皇家空軍P-8A「海神」(P-8A Poseidon)反潛巡邏機發出軍規等級的雷射光。[1]中方對此回應,由於當時這架飛機離中國海軍船艦非常近,且已經構成風險,中方在此情況下用雷射來進行測距無可厚非,但澳方軍機對中方軍艦近距離投放聲納浮標(Sonobuoy)才是具威脅的挑釁行為。[2]此事件雙方都各有立場且爭執不下,使得澳中關係更加惡化。
《澳洲金融評論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對此事件表示,中國海軍只會更加頻繁地在靠近澳洲的國際海域採取侵略性「灰色地帶」(Grey Zone)行動,中國軍艦也將航向更遠海域並會持續展示深具敵意的行為,此舉在國際上將會引發不可預期的衝突。[3]澳洲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分析,中方軍艦對澳方偵察機上使用雷射光是蓄意的侵略行為;並指出,中共一再地在軍事上發動此類「灰色地帶」作為,挑釁意味濃厚,澳洲除持續提出外交抗議外,更應擴大與理念相同的盟邦(日本)合作,以抗衡北京的軍事恫嚇。[4]
貳、安全意涵
儘管該雷射事件仍有所爭議,但中方船艦已多次在海上以雷射光照射他國航空器,例如中國海上民兵船自2019年以來就展開一連串以雷射照射在南海上空執行巡邏任務澳洲飛機的類似行動。[5]從「灰色地帶」角度,北京此舉旨在嚇阻澳洲在其周邊專屬經濟區以及南中國海等水域進行海上監視行動。對此,澳方認為中國的「灰色地帶」作為對未來國際海洋秩序會產生重大且長久的負面影響,因此擬聯合其盟友透過外交手段堅定表達不退縮的立場。
在印太地區,「灰色地帶」一詞經常被用來形容中國在國際上新形式侵略戰術的通用詞彙,包括:經濟脅迫、網路攻擊、軍機艦演習、海上民兵行動等。[6]對於中國軍事力量的不斷擴張,以及無所不用其極的企圖改變區域現狀,澳日在2014年確立的「特殊戰略夥伴關係」(Special Strategic Partnership)[7]之基礎上,不斷深化雙方安全合作關係的發展迄今,例如:雙方於2017年簽署《軍需相互支援協定》(Acquisition and Cross-Servicing Agreement),[8]以及於2022年簽署《相互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9]
為了因應中國在澳洲與日本附近海域的「灰色地帶」行動,澳日雙方已經將其視為需要軍事力量介入的領域。例如:2020 年《澳洲國防戰略更新》(2020 Australian Defence Strategic Update)指出,國防必須做更好的準備,以應對灰色地帶威脅。[10]而2021 年《日本防衛白皮書》(Defence of Japan White Paper 2021)更提到,因應灰色地帶威脅是日本自衛隊的重要任務之一。[11]因此,雙方在因應中國海上「灰色地帶」行動方面,具有相當充分的安全合作空間,分析如下:
一、參與空中聯合巡航
鑒於中國在南海和東海區域採取的「灰色地帶」行動的作法是,在不達戰爭門檻前提下,採漸進式且多樣化的軍事和非軍事手段,以達政治或戰略目的。例如:中國時常在南海地區派遣軍機艦、海警船或民兵船騷擾澳洲與其他國家正在進行巡邏任務的軍機艦,也常進入澳洲北方經濟海域。此外,中國軍機艦也時常騷擾或闖入日本在東海區域的防空識別區,以及日本所聲稱的釣魚台領海,試圖以疲勞消耗戰方式削弱日本的防禦能力,以期造成日本海空防禦真空,從而逐步獲得對具爭議的釣魚台周圍海空域之實際控制。[12]
面對中國軍事向西太平洋積極擴張之態勢,日本與澳洲在美國印太戰略架構以及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中都有著相當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在澳日《相互准入協定》的架構中,澳方軍隊可以在日本基地活動,日本自衛隊在澳洲也有同等的權利,合作範圍包含海上與陸上軍演,甚至是空軍的協同訓練。
據此,學者雷頓(Peter Layton)主張,[13]對於中國操作「灰色地帶」消耗戰術,澳洲空軍可以定期派遣軍機支援日本在東海的空中聯合巡邏任務(反之,日本也可以定期派遣軍機與澳洲空軍在南海或澳洲北方海域進行巡航行動),此不僅有助於提升雙方戰略合作,並可以壓縮或遏制中國操作「灰色地帶」的企圖與作為。
二、建構偵察嚇阻機制
偵查行動可以產生嚇阻效益的概念在於,進行「灰色地帶」行動的國家若受到他國持續監控,並且任何此類行動都將被迅速且廣泛地公諸於世,其灰色地帶作為就可能會受到外界的牽制。[14]
目前,無人航空載具(簡稱「無人機」)不僅是進行情監偵任務中的利器,更是可以裝載飛彈武器系統的攻擊武器。基本上,進行「偵察嚇阻」(deterrence by detection)可以使用「無人航空系統」(uncrewed air system, UAS)作為防禦機制,在重要的海空域進行即時的且持續的海上監控。
澳洲目前正向美國採購MQ-9B Sky Guardian(天空衛士)[15]和MQ-4C Triton(海神)無人機。[16]前者是為能支援地面部隊執行情監偵任務,並能有效監控同一塊作戰區域,其續航時間為30小時,作戰半徑達到1,850公里,作戰高度為1萬5千公尺。而後者是基於「廣域海上監視」項目而研發,續航時間為30小時以上,作戰高度為1萬7千公尺,其搭載的AN/ZPY-3 MFAS多功能X波段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能夠在24小時內偵測7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或在一次掃描中偵測5千2百平方公里的區域。
澳洲規劃除了會在北方與東北方部署無人機以偵查周邊海域之外,在澳日「準」軍事同盟關係的基礎上,學者雷頓認為澳洲若未來能將無人機部署到日本東海附近(例如:沖繩那霸、與那國島、宮古島或石垣島)並配合日本向美國採購的RQ-4全球鷹(Global Hawk Block 30)無人機,[17]將能提升對中國在第一島鏈附近海域操作「灰色地帶」行動進行「偵察嚇阻」的軍事效益。[18]
參、趨勢研判
先進資訊科技能力是實踐「偵察嚇阻」的必要條件,藉著太空科技、人工智慧技術和大數據資料分析等,不僅能夠藉網路媒體傳播文字與偵察圖片,更能夠及時直接曝光潛在敵人的軍事企圖。未來澳日若能在太空合作層面,[19]部署先進的海上自主監控系統來偵察東海和南海區域,例如:部署澳洲領先全球的「奈米衛星」(nanosatellites)[20]技術(可以從遙遠的地區收集非常短的即時數據,用以檢測和監測海洋和氣象條件,以及遙感和監控海上交通),就可以有能力偵察或追蹤在海上關閉「自動識別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且正進行特定行動(或非法行動)的中國漁船、民兵船與海警船。在必要時,更可輔以使用電戰系統來癱瘓中國民兵船與海警船之間的協調溝通,這將會使得中國操作海上「灰色地帶」行動變得更加困難。[21]
中國在第一島鏈進行「灰色地帶」行動已經持續了十多年,甚至已經擴張至第二島鏈南方的澳洲北方附近海域,該行動似乎還會無限期地繼續操作下去。在美國「印太戰略」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中,為遏止中國「灰色地帶」的威脅,理念相同國家之間的安全合作是必然的趨勢。就澳日而言,藉由在「偵查嚇阻」方面的合作,雙方不僅可以進行情資交流,也可以抵銷部分中國的「灰色地帶」威脅。此外,若能在人工智慧技術與大數據資料方面擴大進行交流合作,將能夠提升澳日雙方因應中國「灰色地帶」挑戰的能量,共同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1] “Chinese Vessel Lasing ADF Aircraft,” Defence News, Department of Defence, Australian Government, February 19, 2022, https://news.defence.gov.au/media/media-releases/chinese-vessel-lasing-adf-aircraft.
[2] 盧伯華,〈中澳雷射照射事件互槓,澳暗示或在台海如數奉還〉,《中時新聞網》,2022年2月23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223000670-260407?chdtv。
[3] Michael Smith, “Australia’s China Relationship Enters Dangerous New Territory,”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February 22, 2022, https://www.afr.com/world/asia/australia-s-china-relationship-enters-dangerous-new-territory-20220222-p59yll.
[4] Peter Layton, “China’s Grey Zone Tactics Amount to Far More than just Laser Games,” The Interpreter, February 25, 2022, https://www.lowyinstitute.org/the-interpreter/china-s-grey-zone-tactics-amount-far-more-just-laser-games.
[5] 〈軍機遭中國艦艇雷射攻擊,澳洲軍方強烈譴責〉,《經濟日報》,2022年2月19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6110101。
[6] 「灰色地帶」戰術的概念,主要源自於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軍事研究中心(Center for Militare Studier)研究員雅各森(André Ken Jacobsson)的研究。他提到,中國在避免跨越戰爭門檻的同時,也利用各種手段來達成其政治目的,並將這些手段稱為「灰色地帶」,包含:經濟攻擊、代理人戰爭、外國干預、網路行動及非傳統和非常規的武力衝突等,該作為可以說是一種介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混合戰」策略。請參考雅各森的網頁https://akjakobsson.com/。
[7] Kevin Placek, “Australia and Japan’s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Diplomat, July 9, 2014, https://thediplomat.com/2014/07/australia-and-japans-special-relationship/.
[8] “Signing of the Australia-Japan ACSA,” Defence Connect, January 17, 2017, https://www.defenceconnect.com.au/key-enablers/207-signing-of-the-australia-japan-acquisition-and-cross-servicing-agreement.
[9] Thomas Wilkins, “Another Piece in the Jigsaw: Australia and Japan Sign Long-Awaited 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 Australian Outlook, January 20, 2022, https://www.internationalaffairs.org.au/australianoutlook/another-piece-jigsaw-australia-japan-sign-long-awaited-reciprocal-access-agreement/.
[10]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20 Defence Strategic Update (Canberra: Department of Defence), p. 5.
[11] Ministry of Defense, Defense of Japan 2021, Ministry of Defense (Tokyo: Ministry of Defense), pp. 41, 247.
[12] 黃名璽,〈中國4艘海警船進釣魚台列嶼海域,日方派船警監〉,《中央社》,2022年3月16日,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3160152.aspx。
[13] 小山,〈日澳今簽《互惠准入協定》防衛合作邁大步〉,《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22年1月6日,https://www.rfi.fr/tw/國際/20220106-日澳今簽-互惠准入協定-防衛合作邁大步;〈日澳簽署相互准入協定,強化軍事合作對抗中國〉,《中央社》,2022年1月6日,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201060329.aspx。
[14] Peter Layton, “Australia-Japan Defence Cooperation in the Grey Zone,” The Interpreter, January 21, 2020, https://www.lowyinstitute.org/the-interpreter/australia-japan-defence-cooperation-grey-zone.
[15] 楊幼蘭,〈美446億售澳12架MQ-9B無人機 大增打擊力〉,《中時新聞網》, 2021年4月27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27001810-260417?chdtv。
[16] 蔡萱,〈加強南海巡邏!澳砸千億購美MQ-4C及發展無人機〉,《中時新聞網》,2018年6月26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626003766-260417?chdtv。
[17] 〈日本採購全球鷹無人機,首架抵三澤基地〉,《中央社》,2022年3月12日,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3120084.aspx。
[18] Peter Layton, “Grey zone Challenges and Australia-Japan Defence Cooperation,” Griffith Asia Institute, Griffith University, February 2022, pp. 19-20.
[19] Alex Grant, “Australia and Japan’s Alliance Key to Space Race Success,” Defence Connect, August 27, 2021, https://www.defenceconnect.com.au/key-enablers/8646-australia-and-japan-s-alliance-key-to-space-race-success;〈澳洲建衛星網助日監視中國〉,《大紀元》, 2002年2月13日,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12/n170165.htm。
[20] 「奈米衛星」(nanosatellite)通常是指重量在1至10公斤之間的「迷你人造衛星」,可作為軍事與商業用途,例如:ExoCube (CP-10)。這種衛星技術是單顆發射並由幾個奈米衛星組成一群的方式共同運作,有的設計會建立一個大型「母」衛星來控制一群奈米衛星。在此情況下,因此也被稱為「衛星群」或「分級太空飛行器」。經小型化電子技術的高性能發展以及一系列有關衛星設想的運用,奈米衛星能夠讓更多的國家擁有他們自己的衛星以收集各種影像數據。參考:Verhoeven, C.J.M.; Bentum, M.J.; Monna, G.L.E.; Rotteveel, J.; Guo, J., “On the Origin of Satellite Swarms,” Acta Astronautica, Vol. 68, Iss. 7-8 (April-May 2011), pp. 1392-1395; “Nanosatellites: The Tiny Giants of the Australian Space Ecosystem,” Deloitte, August 7, 2018, https://www2.deloitte.com/au/en/blog/consulting-blog/2019/nanosatellites-tiny-giants-australian-space-ecosystem.html.
[21] Peter Layton, op c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