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24.01.03
瀏覽數
1678
隨著美中競爭激化,國際正在形成以美、歐為主體的民主國家,集體抗衡以中、俄為代表的威權主義威脅;美、中也不斷透過各項協議或機制各自與其盟友合作。隨著雙邊競爭擴及軍事、科技、經濟、數位發展等領域,短期之內,此一國際競爭格局難以改變。在此競爭情勢下,《2023 印太區域安全情勢評估報告》以「民主與威權的再集結」為主題,討論兩大陣營的不同政策作為與影響。
隨著美國在《印太戰略報告》直指中國正尋求在印太地區謀求勢力範圍,美國持續與其盟友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安全、經濟安全合作,以反制來自中國的軍事或經濟脅迫。2022 年 2 月的俄烏戰爭,不僅改變東歐的地緣政治,強化美國及北約國家的軍事安全合作;位居印太的日本、韓國、澳洲,也關注俄烏戰爭對全球的影響,開始尋求跨洲際的戰略合作。
整體而言,面對中國在東亞區域強勢的影響力,美國當前「軸輻體系」已產生變化,各國對於中國可能侵略台灣的意圖,以及中國掌控台灣,對印太區域行為者造成的共同威脅與可能的整體衝擊,更促使「軸輻體系」預先調整的重要驅力。儘管當前國際社會已經出現反制中國的集體行動,但受限於各自國家利益或是政策立場差異,對中政策成效亦不盡相同。
中國在面對民主國家的各項圍堵作為,以及俄烏戰爭戰況不利下俄羅斯僅能「轉向東方」更加依賴中國,促使中、俄兩國有意達成進一步的戰略合作。此外,位於歐亞地緣政治核心的中亞國家,也成為中、俄兩國的拉攏對象,如今中亞儼然成為中俄兩國共同擁有的勢力範圍,更是兩強競合的緩衝地帶。
除了軍事、經濟層面的競合之外,隨著數位科技、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數位科技對社會實施大規模監控,已成為威權國家控制的重要手段。中、俄兩國的數位威權治理模式,也隨著數位經濟的蓬勃發展同步向外擴張。當中國藉由跨境電商與數位經濟將其影響力向外延伸至東協國家,歐美經濟制裁對此的影響十分有限,未來「中國模式」應會持續成為東協國家數位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考對象。
如今中東地區又爆發衝突之際,民主同盟的領導者美國,可能陷入第二場戰爭;飽受國際孤立壓抑的中國,加上陷入戰爭泥淖的俄羅斯,正企圖利用這次機會改變原有地緣政治格局與不利的戰略情勢。未來只要民主與威權同盟繼續存在,對立與防範現象仍會重複發生。
在中國政軍情勢方面,2023 年為習近平於「二十大」延任後「開局之年」。中國將如何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之下,應對因疫情解封、美中持續對峙、經濟低迷及國際動盪所造成的內、外部變局呢?《2023 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係從中國政軍焦點、外交動態及內部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等三大層面著手,剖析 2023 年中國所面對的挑戰、應對之策與影響。
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調整自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工作為核心的基調,同時,國家安全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共近 5 年來,對台軍事進逼、經濟脅迫及軍事準備等相關作為,顯示習近平確有解決台灣問題的野心,且持續在能力上有所準備。儘管從現階段看來,習近平對台動武的機率不高,但台灣不能寄望於威權領導人的理性或開明,而應該不斷地強化自身應處的能力,替未來可能的衝突預作準備。對台灣而言,應該多關注中共在南中國海與南太平洋的港口經營,以及在美中對峙的國際格局下,中共積極對外布局,建立起同盟圈,厚植自身「對外鬥爭」的實力。因為這對中共屆時欲突破美軍及其盟友的圍堵具有重大意義。
在中國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方面,中國逐步「解封」的同時,原本受到疫情影響的中國經濟仍未有起色,房地產、地方債等經濟地雷接續出現。同時,疫情期間,為了達到封控隔離的效果,官方推出社會監控手段並未隨著「解封」而放鬆。以至在疫情後,反而讓外界對於中國內部的發展產生更多的困惑。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恐成為中共能否穩定經濟狀況的隱憂。
綜合而言,中國政治緊縮,集權趨勢不減,管制措施頻出,且經濟發展的腳步正逐漸放慢,日後的經濟前景仍未見曙光,甚至可能連帶影響到科技、產業的進一步升級。中國目前於政治、經濟、社會與軍事等各層面正處於變動中,未來台海局勢恐將益發複雜多變。
在國防科技情勢方面,《2023 國防科技趨勢評估報告》著重在我國國防科技研發成果及相關影響。尤其海鯤潛艦的自主國造,由於國際軍備發展合作的限制,以及中共的刻意打壓,國防部採取跨部會合作方式,取得若干國家的信任,順利導入若干紅區裝備,同時結合國內產官學研的努力,成功由國人主體設計並推動潛艦建造,有助國防產業升級,亦象徵我國國防科技已進入新的里程碑。
我國近年強調「不對稱戰兵力」(asymmetric force)是以小搏大的關鍵,戰史也有諸多實例證明。另外在「不平衡建軍」(unbalance force)方面,意指軍事力量對於兵種投資因為目的而有所不同,例如美國海軍曾經出現的「平衡建軍」、「不平衡建軍」的路線爭議,也就是航艦、驅逐艦、巡防艦、潛艦等部隊的投資比例差異。「不對稱兵力」是國家戰略層級的評估、「不平衡建軍」則是軍種層級的評估,上位戰略概念的確立,有助於後續用兵裝備的政策確立。
前述的不對稱兵力、不平衡建軍的核心就在有限資源下進行投資的選擇,核心是不對稱成本,除先進裝備外,靈活運用低成本、低科技裝備以求得「成本交換比」(cost- exchange ratio),享有不對稱優勢的價值,將可使總體防衛效果最大化。這也凸顯我國加速不對稱建軍的重要性。「不對稱成本」就是在兵火力選擇可搭配戰略特性進行效益規劃,以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在確立國防需求的同時,定期盤點、檢視各類具備兩用科技性質的商用產品或科技,可作為滿足國防需求的重要來源。一方面可協助防衛裝備的獲得,同時可降低成本。積極協助產業獲得新的產品去化、技術升級以產生經濟效益。
過去一年來,因為疫情和緩及解封,本院國際交流更趨熱絡,全年接待國外訪團超過三百場次,證明國際因為台海議題的國際化,期盼了解更多台灣安全情勢深入分析的觀點。尤其在 2023 年的「台北安全對話」中,本院邀請來自美國、日本、澳洲、德國、英國、法國、印度、土耳其、捷克、新加坡等國學者,針對中國與全球秩序與民主的挑戰為題進行深入討論,蔡總統親臨致詞,討論內容獲得各界熱烈回響。今年的《2023 印太區域安全情勢評估報告》、《2023 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及《2023 國防科技趨勢評估報告》是本院同仁延續今年研究成果,以及觀察全球與區域重要議題的研究精華。亦祈各方先進,不吝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