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2024.01.03
瀏覽數
2205
中東地區因為哈瑪斯對以色列的無差別性突擊行動,讓中東衝突情勢再度升高。在俄烏戰場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隊仍在烏東及烏南戰場上膠著,短期難以獲得顯著的勝利成果,這也顯示戰爭可能將延續到 2024年。中東地區衝突的升高,表面上減緩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壓力,實質上,卻讓美國必須在為是否形成第二場戰爭而焦慮。過去沉潛 2 年的哈瑪斯突然攻擊以色列的軍隊與平民,也讓外界懷疑背後是否有大國支持。從中國、俄羅斯、伊朗及北韓態度看來,哈瑪斯的攻擊行動有如號召反對帝國主義一般,反美集團國家重新燃起一線希望,重新集結。
當中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中國以北京共識與美國主導華盛頓共識分庭抗禮。美國川普政府上台後,極力壓制中國崛起,以關稅及貿易制裁反制中國,推出印太戰略,結合外交、經濟與軍事手段,阻止中國的擴張。一時之間,「權力轉移理論」甚囂塵上。拜登政府時期,初期雖以俄羅斯為主要的假想敵國,但因習近平政權強調民族主義與擴張政策,在領土主權議題採取強硬政策,美國拜登政府遂延續川普的印太戰略,落實成為美國因應中國擴張的重要戰略指導。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全球因為疫情死亡者超過數百萬,衛生安全受到重創。中國誣指美國是病毒起源,以及種種不負責任的防疫作為,引起美國及國際社會的反感。尤其在中印邊界、東海、台海、南海等爭議區域的強硬作為,促使印太國家開始放棄「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想法。隨著美中之間的戰略競爭升高,防範中國共產主義擴張危及地緣政治安全,進而靠向美國的例子逐步增加。雖然美國在阿富汗的倉皇撤出,引起部分國家對美國戰略保證的質疑,但是在美中衝突下,那些受到中國威脅的國家,不得不繼續依賴美國賦予安全保證。面對美國強勢貿易制裁,中國的經濟滑落,在無把握與美國軍事對抗下,中國開始調整對美政策。
2022 年 2 月的俄烏戰爭,不僅改變東歐的地緣政治,也強化美國及北約國家的軍事安全合作。尤其是過去一貫主張中立的國家,如芬蘭、瑞士、瑞典等,因為俄羅斯軍事威脅的擴大,讓北約規模更加擴大,形成強大的集體安全力量。那些本來就反美的國家,因為俄羅斯在俄烏戰爭處於不利情勢,遂扮演支持俄羅斯的背後力量。如中國、伊朗、北韓等,都以公開或間接的方式,援助俄羅斯軍品或武器系統,這使民主與威權同盟國家的聚集愈來愈明顯。不單單是東歐戰場,位居印太的日本、韓國、澳洲,也關注俄烏戰爭對全球的影響,開始尋求跨洲際的戰略合作。如日韓連續參加北約國家高峰會,英國、德國多次派遣軍艦至印太區域巡弋,讓東歐及印太區域安全連結在一起。中俄之間逐步深化的戰略合作關係,牽制美國在歐洲及亞洲影響力。
在民主與威權再集結的情勢下,不論歐洲或印太國家基於本身國家利益,也採取不同的國家戰略與外交政策。傳統與美國同盟及防衛合作國家,致力強化本身的安全,投入資源協助烏克蘭戰爭;對那些搭便車的國家而言,俄烏戰爭下,因為各方爭取支持給他們自抬身價的機會,例如印度。但是因為中國及俄羅斯的緊密合作,想要遊走於民主與威權同盟之間的空間緊縮。對於那些全球南方國家而言,誰主浮沉不是他們所關注的議題,他們只關心因為戰爭形成的通貨膨脹及糧食問題,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結束。
冷戰結束 30 年之後,新冷戰的呼聲又起,因為經貿發展促成的全球化,如今又回到狹隘的地緣政治思考,權力與利益成為各國政府的優先議題。尤其在中東地區又爆發衝突之際,民主同盟的領導者美國,可能陷入第二場戰爭,飽受國際孤立壓抑的中國,以及陷入戰爭泥淖的俄羅斯,正企圖利用這次機會,改變原有地緣政治格局與不利的戰略情勢。未來只要民主與威權同盟繼續存在,對立與防範現象仍會重複發生,戰爭可能性就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