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印度與印太民主同盟集結的距離
2024.01.03
瀏覽數
1189
前言
隨著印度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人口國,以及經濟及國力的發展,已逐步企圖從南亞大國成為全球大國。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倡導印度製造,邀請世界各國到印度投資,希望能掌握經濟發展契機,超越經濟日趨衰敗的中國。相對地,區域內與中國對立或是與中國進行戰略利益競爭的國家,也希望能夠集結價值理念相同的國家,共同抗衡中國的擴張,使具備南亞地緣戰略價值,但與中國存在邊界衝突的印度,成為印太及西方各國爭取對象。不論是支撐印太戰略四邊安全架構(QUAD)、二十大工業國(G20)、金磚國家(BRICS)等,都可看到印度的影響力。即使印度不想參加區域經濟合作夥伴(RECP),主導的中國仍表達歡迎印度之意。[1]
印度面對中國在邊界的軍事威脅,以及習近平愈來愈強硬的對外擴張政策,印度不可能在邊界問題退讓,一次又一次的邊界談判,從來沒有觸及真正解決之道,多數在處理巡邏點與崗哨的爭議,雖可避免大型武裝衝突,但衝突可能性仍然存在。印度沒有把握在邊界戰爭打贏中國,除了強化邊界軍事建設與進行國防改革提升軍力外,印度更希望結合印太區域國家共同合作,形成民主國家同盟,嚇阻中國向外擴張。但限於不結盟的傳統與強調戰略自主,即使有共同目標及利益,印度不會與區域國家結成軍事同盟。
印度曾經與中國爆發衝突,在地緣戰略可以牽制中國,使美國、日本、澳洲等國亟欲拉攏印度成為戰略夥伴。美國從 2005 年開始與印度簽署軍事合作協議,2015 年再續簽一次;日本安倍前首相 2012 年提出「亞洲民主安全鑽石」(Asiaʼ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美國總統川普提出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到拜登時將其內涵具體化,定期提出戰略報告,都印證美日澳等印太國家在印度地緣戰略的需求,並成為共同嚇阻中國的民主同盟國家。即使印度對於烏克蘭問題上,並未追隨美國的腳步制裁俄羅斯,甚至從俄羅斯購得便宜的能源,美國也沒有因此制裁印度。在莫迪訪問美國時,獲得重要武器的軍售,[2] 印度似乎與民主同盟國家的距離愈來愈接近。隨著中國對外擴張,印度在南亞制衡的角色日趨重要。
[1]“China Says India Free to Join RCEP Trade Bloc,” Reuters, August 26, 2023, https://www.soundtelegraph.com.au/business/china-says-india-free-to-join-rcep-trade-bloc-c-11707882.
[2]“US Eyes Plum Arms Deals with India during Modi’s First State Visit,” RFI, June 18, 2023, https://www.rfi.fr/en/international/20230618-us-eyes-plum-arms-deals-with-india-during-modi-s-first-statevi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