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達成果 | 未來目標 | ||||
科學認知 | 太空科學探索 | 天文 | 獲取宇宙射線電子、質子精細結構;實現宇宙磁場測量和黑洞雙星爆發過程之全景觀測;獲得Ha波段不同波長點的太陽光譜圖像 |
•科研主題: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 •研發:太空引力波探測衛星、愛因斯坦探針、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高精度地磁場測量衛星。 •持續開展太空基礎領域之前瞻性探索及原創性研究。 |
|
月球與行星科學 | 開展月球地質與月表淺層結構綜合探測;定年月球岩漿活動、礦物學特徵及化學元素分析;開展火星地表結構、土壤、岩石物質成分分析 | ||||
太空地球科學 | 獲取全球地磁場和電離層原位數據,建構全球地磁場參考模型;獲取全球高精度二氧化碳分布圖 | ||||
太空基礎物理 | 開展千公里級之量子糾纏分發和隱形傳態實驗、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完成無中繼之千公里級量子密鑰分發;開始探測太空引力波。 | ||||
太空科學實驗 | 在太空進行哺乳動物細胞胚胎發育、完成世界首台太空冷原子鐘在軌驗證、深化微重力顆粒分聚和煤粉燃燒、材料制備等知識 | 利用天宮太空站、嫦娥系列、天問一號等太空實驗平台,開展太空環境下生物、生命、醫學、材料方面之實驗和研究,深化人類對基礎科學之認知。 | |||
自由進出 | 十三五太空發射完成共207次,長征系列火箭總發射次數超過400次 | 實現運載火箭升級換代 | |||
達到應用發射且持續提升 | 研發新一代載人火箭和大推力固體燃料火箭,持續發展重型運載火箭 | ||||
完成海上商業發射 | 研發新型火箭之發動機、組合動力等技術,拓展多樣化便利進出太空之能力,滿足航班化發射需求 | ||||
可重複使用航天器飛行完成展演驗證 | 持續發展可重複使用之航天運輸系統 | ||||
高效利用 | 衛星組網 | 遙感 | 高分對地觀測系統天基部分基本建成 | •推動衛星遙感、通訊、導航之融合技術發展,加快提升泛在通聯、精準時空、全維感知的空間信息服務能力。 •研發新型態對地、對海、對大氣之監測衛星,以及雷達等衛星技術,形成綜合的全球對地觀測和數據獲取能力 •建構高低軌協同的衛星通訊系統、開展新型通訊衛星之技術驗證和商業應用、建設第二代數據中繼衛星系統。 •開展下一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深化導航通訊融合、低軌增強等研究和技術攻關,建構更泛在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持續完善衛星遙感、通訊、導航之地面系統 |
|
海洋觀測實現全球海域連續覆蓋 | |||||
氣象觀測實現全天候/精細化/連續綜合觀測 | |||||
風雲二號衛星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衛星監測 | |||||
地面系統基本具備遙感數據全球接收、快速處理和業務化服務能力 | |||||
通訊 | 固定通訊系統建設穩定推進:增加覆蓋區域及通訊容量量 | ||||
移動通訊系統:具備為中國及周邊、亞太部分地區手持終端用戶,提供語音、短訊及數據之移動通訊能力 | |||||
中繼衛星系統升級換帶 | |||||
形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通訊廣播、互聯網、物聯網、訊息服務能力 | |||||
導航 |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 | ||||
載人航天 | 貨運太空船與太空實驗室成功對接,突破在軌補充燃料技術,完成載人航天地二步。 |
•全面建成並營運中國太空站、打造國家太空實驗室、並開展太空人長期駐留、大規模太空實驗、太空站平台維護等工作。 •深化載人登月方案之驗證、研製新一代載人太空船、紮實載人探索開發地空間之基礎 |
|||
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中國太空站建造全面實施 | |||||
貨運太空船與載人太空船和天和號成功對接,太空人進駐天和號並實施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科學實驗等任務 | |||||
深空探測 | 探月工程:透過「鵲橋」衛星中繼通訊,中國實現人類首次在月背著陸及巡視;其後取回月球表面土壤1731公克,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 |
•繼續探月工程:取回月球極區採樣、完成月球極區著陸與陰影坑飛躍探測、任務關鍵技術攻關。與其他國家、國際組織共同開始「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採樣和彗星探測;完成火星採樣返回、木星探測等技術攻關、論證太陽係邊際探測等方案。 |
|||
火星探測:天問一號成功實現火星繞、落步驟,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探測。中國航天從地月拓展到行通訊網。星探測。 | |||||
發射場與測控 | 航天發射場:全面改造酒泉、太原、文昌發射場,基本形成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航天發射格局,能滿足多種航天器的多樣化發射需求。開始使用海上發射平台。 |
•完善現有航天發射場系統,提升支援高密度、多樣化發射之能力。 •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 •完善現有航天測控系統、強化天地基測控資源融合運用能力。 •統籌實施國家太空系統運行管理 •強化深空測控網,保障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測任務 |
|||
航天測控:測控通訊能力由地月拓展至行星間、天基測控能力持續加強、優化國家航天測控網佈局,形成天地一體化航天測控體系。完成探月、太空站、火星探測等航天測控任務。加快發展商業航天測控網。 | |||||
新技術驗證 | 發射多顆新技術試驗衛星、開展新一代通訊衛星公用平台、甚高通量通訊載荷、ka頻段寬帶通訊、星地高速雷射通訊、新型電推進技術。 |
•新技術驗證:航天器智能自主管理、太空擴展飛行器、新型太空動力、航天器在軌服務與維修、太空碎片清除等 •在軌試驗驗證:航天領域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藝。 •提升技術成熟度及工程應用能力。 |
|||
外空治理 | 太空碎片監測網初具規模、基礎數據庫持續擴大、碰撞預警和太空事件感知應對能力提升,有能力保障在軌航天器運行安全。 |
•推進太空環境治理體系建設 •加強太空交通管理、建設與完善太空碎片監測設施體系、編目數據庫、預警服務系統,統籌做好航天器在軌維修、碰撞規避控制、太空碎片減緩等工作,確保太空系統安全穩定有序運行。 •全面加強防護力量建設,提高容災備份、抗毀生存、訊息防護能力,維護中國太空活動、資產和其他利益之安全。 •論證建設近地小天體防禦系統,提升監測、編目、預警、應處能力。 •建設天地結合之太空天氣監測系統,有效應對災害性太空天氣事件。 |
|||
落實太空碎片減緩等國際準則 | |||||
近地小天體搜索跟蹤和數據分析研究有積極進展 | |||||
初步建成太空天氣保障業務體系,具備監測、預警、預報能力。 | |||||
產業應用 | 衛星公益服務 | 應用在資源環境與生態保護、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氣象預報與應對氣候變遷、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城鎮化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脫貧攻堅等方面。衛星遙感、通訊、北斗導航。 |
•強化衛星應用與行業區域發展深度融合。 •強化太空訊息與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訊息技術深度融合。 •深、精準化業務化服務能力化陸地、海洋、氣象遙感衛星數據綜合應用。 •推進北斗導航+衛星通訊+地面通訊網絡融合應用基礎設施建設。 •加速提升精細化業務化服務能力,支援碳中和、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 |
||
太空應用產業 | 遙感 | 高精地圖、全維影像、數據加工、應用軟體等,應用於大眾出行、電子商務、農產品交易、災害損失評估與保險理賠、不動產登記等。 |
•加大航天成果轉化和技術移轉,推動太空應用和數位經濟發展深度融合。 •拓展衛星遙感及通訊應用,實施北斗產業化。 •培育太空旅遊、太空生物製藥、太空碎片清除、太空試驗服務等太空經濟新業態。 |
||
通訊 | 4K高清頻道、衛星節目、為遠洋船舶和民航客機提供上網服務、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訊系統。 | ||||
導航 | 北斗+,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 ||||
國際合作 |
自2016年以來,中國與19個國家和地區、4個國際組織,共簽署16項太空合作協議或備忘錄。 積極推動太空全球治理、利用雙邊、多邊合作機制,開展太空科學、技術、應用等領域之國際合作。 |
•在聯合國框架下,積極參與太空國際規則制訂等活動。 •依拖中國太空站,開展太空天文觀測、地球科學研究、微重力環境下的太空科學實驗。 •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 •支持商業航天國際合作。 •推動中國氣象衛星數據全球應用。 •推動「一帶一路」空間訊息走廊建設。 •推動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數據共享服務平台、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建設與應用。 •推動太空科學衛星聯合研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