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被動防禦」韌性需求
2022.03.11
瀏覽數
1105
壹、新聞重點
2022年2月24日5時55分(莫斯科時間),普欽透過國家電視宣佈在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開展軍事行動,俄軍隨即對烏克蘭境內軍事基礎設施與機場進行首波的飛彈與火炮攻擊,地面武裝部隊越過邊境進入烏克蘭國境,數小時後俄羅斯宣稱已癱瘓烏克蘭防空系統。[1]
根據美國國防部定義,「主動防禦」指「使用有限的攻擊行動和反擊來阻止敵人進入有爭議的區域或陣地」;「被動防禦」指「為減少敵對行動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而採取的措施」。[2]簡而言之,「被動防禦」的重點在於保護措施,「主動防禦」的重點在預防性地打擊以摧毀攻擊者。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的初期進程觀察,在俄羅斯「第一擊」當下烏克蘭並未採取明顯的「主動防禦」措施,可能是採取了先承受「第一擊」的被動防禦戰略,再伺機進行「主動防禦」反擊。
新美國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Stacie Pettyjohn針對建立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被動防禦」韌性此一議題提出了看法。[3] 該作者認為當前中共軍事戰略以「積極防禦」為核心思維,但隨著領導人的更迭以及軍事能力提升等原因,中共解放軍軍事戰略發展也從「被動反擊」逐步走向「主動先制」。[4]當中共解放軍在飛彈類型配置與數量逐漸增加到可以滿足其軍事戰略需求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在衝突肇始即對敵進行主動飛彈「先制攻擊」。該作者提示為確保能夠承受第一波打擊,並保有反擊能力,美軍需要採取且強化應對此一態勢的韌性措施。蘭德公司數十年的研究表明,「被動防禦」相當程度地提高了美軍戰機的生存能力,並可用於因應包含無人機群、彈道飛彈、巡弋飛彈以及高超音速武器等系列的威脅。[5]
貳、安全意涵
一、「被動防禦」需能承受「第一擊」且具快速復原與反擊的韌性
不論俄羅斯對烏克蘭或中共對台灣採取哪種類型入侵決策,台、烏雙方都面對一種軍力不對稱的情況,優先採取「被動防禦」的戰略可能會是一個優先的選項。面對中共「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軍事戰略,台灣與包含國際換日線以西太平洋各地的美國與盟邦軍事與關鍵基礎設施,都有必要強化承受中共解放軍「第一擊」的能力。可透過分散性配置並在現有設施上建立「被動防禦」系統,來減低面對中共飛彈襲擊時的脆弱性。透過將部隊和設備分散到多個場域,同時採取強化防護、偽裝、隱蔽、欺騙、早期預警系統和復原等作為,盡可能地降低攻擊所造成的損害程度,來提高承受打擊、復原與持續支持執行關鍵防衛行動的韌性能力。如果戰略指導是不發第一槍,那麼承受第一波攻擊且能迅速復原與反擊的韌性能力至關重要。解放軍對美國及其他盟邦的攻擊重點可能在於軍事設施上,而對台灣則有可能會同步對軍事與民生等關鍵基礎設施採取「飽和飛彈攻擊」,在此情況下,除了強化關鍵設施韌性,心理韌性尤其重要,台灣軍民要能承受中共解放軍「第一擊」所產生的心理衝擊,社會民心安定有利堅定抗敵意志,對軍事反擊行動效益更有加乘的效果。
二、「被動防禦」需要充分有效資源的投入以符合韌性
「被動防禦」韌性除了能承受來自敵對勢力各類型襲擊外,也要能具備適時恢復運作的能力,涵蓋了早期預警系統、防護、偽裝、隱蔽、欺騙、備援與復原等措施,這些措施需要包含各類工程技術人力與設備工具物力等資源的投入。在需要承受「第一擊」的前提下,於現有基地上實施這些措施將大大提高「主動防禦」資源的保存能力,這些措施可能需要投入軍事建設資源與採購新設備,但相對設立新基地而言,所投入資源應可獲得更高的韌性效益。「主動防禦」資源是國家安全防衛的關鍵核心力量來源之一,故佔有大部分資源是合理的,「被動防禦」需求的資源與武器系統軟硬體裝備與「主動防禦」所需資源相比是少的多。如「被動防禦」措施能充分發揮防護與復原的功能,則能有效確保「主動防禦」資源而在接續的軍事行動中發揮效益。所以建構足夠的「被動防禦」韌性能力達到有效保護「主動防禦」資源目的是值得仔細評估,因此「被動防禦」充分有效資源的投入也值得重視。[6]
參、趨勢研判
一、預期美方尋求更多資源投入強化「被動防禦」能力
美國在國會全力支持下,已於2022年國防授權法案加強印、太地區資源的投入,其中特別針對「太平洋倡議」強化海軍與陸戰隊在區域安全的重要性,基於分散配置概念美軍陸戰隊亦積極推行「遠征基地作戰」(EABO)規劃與演習,採取分力合擊對應區域潛在優勢敵人。美軍在印、太地區可能採取兩種行動來加強該地區的「被動防禦」。首先,它可能尋求獲得更多海空基地的使用權,並對「第一島鍊」和更遠地區的現有基地進行基礎設施改進,以實現分佈式作戰。其次,在現有和新基地上選擇多種類型的「被動防禦」措施。此次俄羅斯對烏克蘭宣戰初始即對烏克蘭境內主要機場與指揮管制等軍事設施進行攻擊,證實防空系統與空軍基地是戰爭爆發時的優先目標,掌握空優能確保地面作戰行動能順利執行,而空軍基地即是空中兵力的關鍵弱點。經過俄、烏實戰的驗證,美方對強化「被動防禦」能力所需資源的投入應是合理的決策。
二、中共或將升高其「積極防禦」的「主動先制」意願
觀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過程,從以演習名義調動兵力於烏克蘭邊境,利用演習時間為入侵部署與作戰規劃,期間美、英、法、德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主要國家不斷運用情監偵(ISR)手段即時揭露預警俄羅斯行動意圖方式,希望透過國際外交壓力達成嚇阻俄羅斯採取進一步入侵的行動。然在俄方所提需求一直談不攏的情況下,普欽可能根據戰場心理與環境變化趨勢,決定依安排好的劇本之一,按部就班逐一執行,先承認分離區的獨立並簽訂協定奠立俄羅斯認定的法理基礎,藉「維和」名義將部隊推進到所承認的獨立分離區,最後以一個自認為維持正義對抗「納粹主義」的電視演說正式下達攻擊發起命令,採取「先制作為」在短時間內以超過百枚以上飛彈癱瘓烏克蘭防空、機場與指管等軍事基礎設施,地面與機降部隊隨即推進深入烏克蘭國境,烏克蘭防空與空中兵力未能及時而明顯地展現反擊態勢,俄羅斯飛彈先制攻擊可能已達成早期的戰術效益目的。合理推論中共必然會從此次俄羅斯軍事入侵烏克蘭的戰場事態發展取得經驗,或將提升其採取「積極防禦」「主動先制」行動的意願。
[1]俄烏衝突新聞,參見Sergey Malgavko,“Военная операция на Украине. Онлайн [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 TACC, February 25, 2022, https://tass.ru/armiya-i-opk/13826175; “Russia Invades Ukraine,” Reuters, February 25, 2022. https://reurl.cc/veX0aa.
[2]“DOD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ovember 2021, https://reurl.cc/e6pnlM.
[3]Stacie L. Pettyjohn, “Spiking the Problem: Developing a Resilient Posture in the Indo-Pacific with Passive Defenses,” War on the Rocks, January 10, 2022, https://reurl.cc/02addY.
[4]Thomas Shugart, “Has China Been Practicing Preemptive Missile Strikes against U.S. Bases?” War on the Rocks, February 6, 2017, https://reurl.cc/g0rNmR.
[5]Vick, Alan J. and Mark Ashby, “Winning the Battle of the Airfields: Seventy Years of RAND Analysis on Air Base Defense and Attack,” Rand, 2021, https://reurl.cc/44lY6X.
[6]Richard Smith-Bingham, Alex Wittenberg and Daniel Kaniewski, “Building National Resilience: Aligning Mindsets, Capabilities, and Investment,” Marsh McLennan, 2020, https://reurl.cc/RjRD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