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徐州八孩案看中國地方政府治理
2022.03.11
瀏覽數
1107
壹、新聞重點
2021 年 1 月 28 日,中國社群媒體抖音帳號「徐州一修哥」發布影片,內容為徐州豐縣的農民女子被人用鐵鍊囚禁,並前後生養 8位子女。[1] 該影片旋即透過網路在中國境內與海外快速擴散,並引發輿論熱議,紛紛要求當地政府嚴查背後是否存在人口販賣或性侵等犯罪疑慮。然而徐州豐縣官方報告內容避重就輕,調查一開始表示「一切合法無虞」、「楊女患有精神分裂」,但社會大眾並不買單;最終 2 月 17 日江蘇省政府迫於社會壓力,成立「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調查組,並於 2 月 23 日公布報告,對八孩母親身分與整起事件前因後果進行認定,並處分 17 名相關人員。[2]當日《新華社》、《央視》亦發布長篇採訪報導為該份調查報告背書,然而地方政府已失去公信力,大多數民眾並不相信政府報告的真實性。《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個人微博上評論:「『徐州八孩案』是官方公信力已經非常脆弱再清晰不過的警鐘」。
貳、 安全意涵
一、「徐州八孩案」暴露中國地方政府治理問題
觀察「徐州八孩案」的發展過程,地方政府共發布 5 份調查報告。首先是 1 月 28 日,豐縣縣委宣傳部稱楊女與其夫董志民於 1998年領證結婚,並患有精神疾病;1 月 30 日豐縣聯合調查組發布第二份報告。2 月 7 日,由徐州市委政府聯合調查組發布報告,確認楊女原籍雲南,為治病而前往江蘇並於當地走失,報告亦稱楊女患有精神分裂與重度牙周病。3 天後,徐州市調查組再發布通知,表示董志民與當初誘拐楊女的夫婦現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但網友從網路照片比對,懷疑該女並非官方所稱的雲南傈僳族人「小花梅」,而有可能是援藏武警軍官之女「李瑩」。2 月 17 日,該事件直接由江蘇省委省政府成立調查組,最終於 2 月 23 日發布最終調查報告,確認該女子身分,並宣布豐縣縣委書記婁海、縣長鄭春偉及宣傳部長蘇北等 3 名幹部因瞞報事件與發布不實資訊,遭到復原黨內職務、政務撤職、免職等處分,另有 14 名官員遭到「雙開」。
「徐州八孩事件」再次暴露在集權領導下,中國地方公權力失靈的問題。事件發生之初,正值北京冬奧,從豐縣一開始係由縣委宣傳部負責調查就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並不將此事件視為社會重大案件,而是以「維穩」、「意識形態宣傳」作為主要考量。而過程中面對社會壓力,地方政府與警察機構「擠牙膏式」 的被動反應和處置不力,甚至拘留前往該地調查「徐州八孩事件」的民眾、並刪除相關貼文,皆引發民眾不滿。正如同長期關注中國的學者鄧聿文所言,該案反映出,由於中國內部長期官民關係不睦而形成「塔西陀陷阱」,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已然喪失。[3]
二、該案反映中國媒體監督喪失的弊端
隨著事件持續在輿論中發酵,「徐州八孩事件」已從地方層級逐步上升為舉國關注的案件。但與中國網民不斷挖出相關資訊,以及《德國之聲》等外媒相繼報導相比,除《財新網》有對網路輿情的追蹤外,其他各級官媒對事件保持沉默,《央視》也僅僅轉發豐縣官方的通報。原本透過報導或內參等管道,可以向中央與地方各級幹部反映民情的官媒記者,也因自我審查而不敢輕易採訪對地方政府不利的題材。而對於地方政府來說,「言論管控」係敏感輿情事件發生時,慣性採取的措施,故傾向排除主流媒體與自媒體參與調查,力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種官僚主義的作風和網路世代發展特徵相互牴觸,更進一步激化中國社會治理問題。
參、 趨勢研判
一、中共「斷尾求生」的處理模式已失效
從 2019 年「新冠肺炎」發展初始,武漢市長將中央重視的「政治教育」、「經濟發展」列為優先順序,而對公共衛生突發性事件缺乏警覺性,進而錯過管控疫情的最佳時機;到 2022 年「徐州八孩案」,地方政府試圖模糊焦點、粉飾太平,造成輿論譁然,相關事件都在在反映出中國地方政府的治理危機。觀察類似事件的共同點可以發現,一開始地方政府都企圖掩蓋真相,而隨著事件發展,處理流程都「逐步升級」,最終由中央層級對相關地方幹部進行究責。
但隨著中國社會發展,民眾的權利意識、維護女性權益和保障弱勢群體的觀念,已經進一步提升,尤其是民眾早已對涉及到與人民生命財產相關的社會問題,地方政府仍官官相護,甚至最後僅制裁地方官員「斷尾求生」的處理方式長期不滿。而這種「基層出事,中央制裁」的模式,也將不斷消耗中國的行政資源,埋下公權力失信的隱患。
二、「輿論辦案」能否發展直接民主
從「徐州八孩事件」曝光至今,整個案件在網友們的密切關注下快速發展,甚至揭露出中國社會嚴重的人口拐賣、婦女問題,促使 3 月 8 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人大會議表示,中國將持續嚴懲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同時強化遭拐賣婦女及兒童的司法保障。該案也再次證明輿論監督的重要性。由於地方政府掩蓋真相,再加上官媒集體失語,必須要透過網民和自媒體自發性關注及蒐證,官方才不得不順從民意查明真相。未來這種由於政府訊息公開不透明,使得公民被迫利用網路進行協作,是否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輿論監督機制,以及其可能發揮的效果,值得後續關注。
[1] 〈看懂中國徐州 8 孩案 輿論怒火燒出人口拐賣問題〉,《中央社》,2022 年 2 月 8 日,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202080353.aspx。
[2] 〈一錘定音?「徐州八孩母親」案調查結果出爐 17 名官員遭懲處〉,《央廣》,2022 年 2 月23 日,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25318。
[3] 〈徐州八孩母親的悲劇,體現多面向的中國與失信的政府〉,《關鍵評論網》,2022 年 2 月 16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