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後林鄭時期」如何管治香港?
2022.05.20
瀏覽數
3046
壹、新聞重點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於2022年5月8日由同額競選的李家超當選。李家超1977年加入港英時期的皇家香港警察。2012年被政治任命為香港特區保安局副局長、局長,2021年接任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他成為首位警察出身的行政長官。
李家超4月9日正式宣布競選時,提出當選後施政第一個方向就是「以結果為目標」,似乎就是在為林鄭月娥特首任期的表現下了一個終極的負面評語或結論。[1]這應該是替北京傳聲,評價林鄭月娥所有施政都是虎頭蛇尾,過程一團混亂,卻沒有任何實質成果。
輿論咸認北京這樣的安排意味著香港未來將由「警察治港」或「武官」背景人士掌權,[2]這又有什麼暗示?然而,李家超是否真的獲得北京的青睞,其實疑點重重。在他未來擔任特首的五年期間,他又擔負甚麼樣的角色或功能?北京又會採取甚麼樣的對策來管治香港?
貳、安全意涵
香港的「一國兩制」已經變成一個動態或修正主義式的概念,終極的治理邏輯將十分類似中國境內的治術;套用Stein Ringen的概念,就是一種「管控專制(Controlocracy)」。[3]簡單來講,管控專制最終呈現一種「極度嚴格的政治自我審查」;人民不需要被下令去禁止做某些事情,他們自覺地就會自我控制與自我審查,各行各業所有的行為在心中都有一條政治紅線,任何挑釁中共權威的事情都「不應該做」,也不會去做。
香港的「一國兩制」固然已經逐漸被破壞,但是要建立「一國一制」那種「管控專制」還需要一個過程。放在香港當前的脈絡下,可能需要經歷「噤聲」、「去殖與中國認同再造」、以重複鍛鍊達到「集體自我審查」,甚至「自我洗腦」的境地。換句話說,港區國安法或許已經對香港社會造成某種寒蟬效應,開始消除異議聲音。對於李家超過去職涯經驗的討論,以及能力的推估已經無須多言。[4]李家超自我期許是在「有結果地」執行力,他不需要調和鼎鼐,只需要確實完成北京的訓令。北京想要透過李家超的警察身份,持續高壓地執行「清洗」,進行「噤聲」,同時還要進一步推進對香港社會的「去殖民」與重塑「中國認同」的工作。
比較經濟繁榮與國家安全,北京目前其實沒有那麼在意前者,反而希望李家超能強力地填補所謂國家安全的漏洞。因此香港的「一國兩制」以夷治夷式的「高度自治」,未來幾年將轉變成白手套式的、香港特首變成類似中國內地市長的直接統治。
一、「噤聲一」:清洗新聞媒體以摧毀香港言論自由
有階段式的來回清除有組織的異議聲音,包括媒體、泛民主黨派,以及知識份子與意見領袖,最後的目的就是要完全禁絕違背政權意志的所有不同意見。
摧毀香港言論自由首要的工作就是清洗、並全面收編香港所有的媒體。過去兩年已經關閉數家新聞媒體、逮捕與羈押媒體相關負責人與管理層。同時還要地毯式全面對新聞編採主管進行派任、逐漸統一報導與論述口徑,並解僱或清洗不願意配合的主筆、編輯與記者。
香港傳媒從2021年7月被要求用字遣詞完全中國化;「台灣政府」改稱「台灣當局」,「台灣總統」改稱「台灣地區∕當局領導人」,「法律」改稱「有關規定或相關規定」。[5]更不用說關閉和清算抱持不同政治立場的媒體;《香港蘋果日報》2021年6月被迫停刊,另外兩家網媒《立場新聞》與《眾新聞》,前者於去年12月營運資金被凍結被迫停運,後者則在2022年1月初主動表達擔心觸犯國安法,自行停運。這三家新聞媒體應該是早被鎖定的打擊目標,[6]相關媒體的負責人與管理層前後遭到逮捕或長期關押。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關押至今就是最佳的例證[7],作為中國壓制香港輿論的示範。
新聞媒體的編採管理層完全被更換為親中建制人士,確保新聞製作與報導的口徑的政治正確;2019年反送中運動前,《香港無線(TVB)電視台》和《香港有線新聞台(i-Cable News) 》就已經因為產權股份移轉,被質疑可能影響新聞編採自主。反送中運動期間《香港有線新聞台》的中國組甚至被迫解僱或請辭,成員集體離職當日在新聞大樓外展示「寧化飛灰、不作浮麈」的標語。[8]至於《香港電台》、《Now新聞台》也都進行高層人事變動,目的就是直接控制新聞部,箝制輿論。[9]另外,也主動清洗對政權進行挑釁或不友善報導的記者,被離職者難計其數;知名的像是在反送中運動初期,多次在記者會公開質問特首林正月娥與其他官員的巴基斯坦裔記者利君雅(Nabela Qoser)。[10]又像是曾經報導新疆「再教育營」,以及追問世衛組織官員台灣會籍問題的唐若韞。[11]更不要說有無數媒體新聞編輯、主筆、評論員相繼失業、封筆、或移民離港。
二、「噤聲二」:殺雞儆猴式的「清洗」,以學界為例
北京當然知道需要「有選擇地」清洗各個行業菁英或代表性人物,殺雞儆猴達到畫下禁忌紅線的效果,逼使他們進行政治表態。那些還想要在香港享受榮華富貴的人,就必須進行政治正確的攀附,否則就掃地出門。這個過程應該會拉長得頗久,需要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進行重複辨識,重複清洗。事實上少數香港資深政治人物,他們或者倚老賣老,仗著地方影響力,認為北京暫時不會處理他們,仍在剃刀邊緣大放厥詞。不過目前大部分菁英都已經閉嘴「躺平」,進行觀望。
北京在香港學界的清洗在港區國安法公布實施前就已經開始,而且香港大學教授在過往的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從未缺席,所以「清洗」過程絕對是緩慢且長期的。例如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屢屢發布香港領導人民望與中國認同相關民調結果,總是引人側目,屢被政府相關部門約談施壓。負責人鍾庭耀與鍾劍華教授退休後另組民意調查研究所,繼續發布民調結果。2022年4月鍾劍華在被香港國安警察約談三次後,決定離開香港,移民英國。[12]另外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的發起人:香港大學法律系戴耀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陳健民教授,後來都身陷囹圄;前者的「官非」[13]至今仍然纏身,2020年也被香港大學正式解聘[14]。後者刑滿後,移居台灣,現於政大社會系擔任客座教授。其他情節較輕的例證不勝枚舉,有人被勸自動離職、有人被無故解約,情節較輕者也常有考核不被升等的情事傳出。[15]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教育大學方志恒教授被「清洗」的案例。香港的中共喉舌大公報與文匯報差不多今年二月同一時間大篇幅聲討方志恒,批評他是「港獨學者」,批評香港教育資助委員會(UGC,類似台灣的科技部,主管高等研究機構的各種補助案)瀆職與濫批資助。2016年至2020年度,竟然提供給他的研究經費多達586萬港幣。[16]之後不到一週的時間,方志恒已從教育大學離職,個人資訊從官網移除。
方志恒原任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副總監∕副教授,曾經擔任香港政府公務員,並且在2012-2013年擔任梁振英特首初期的港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17],並於2014- 2018年擔任香港房屋委員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18],參與香港政治與治理的經驗不能說不豐。換句話說,方志恒就算不是建制親中派,但也很難被認為是反對勢力。在2014年4月方志恒與其他學者提出所謂「十八學者方案」對香港政改與特首普選表達意見。當時擔任港府政務司長的林鄭月娥,據報導也頗為肯定這個方案,[19]儘管最後意見沒有被採納。
現在「清洗」、「鬥臭」方志恒明顯地就是殺雞儆猴。他所進行的比較政治發展相關的研究並無特殊之處,而左派媒體只因為他與其他反對派學者交往,並在《外交家》發表一篇「在冠狀病毒恐懼中,香港的抗議運動何去何從?」的文章,就被定義是鼓吹街頭抗爭的「港獨」?
方志恒在香港學界人脈頗豐,過去數年算是一個「被培養的」上升新星,把他標記成「港獨」,就是要噤聲警示他背後的政、學界大佬,像是張炳良、呂大樂、羅致光、陳祖為等等。告訴學界同僚不要覺得香港政治發展還有一絲懸念,可以翻盤,挑戰中共的領導意志。
三、「噤聲三」:摧毀作為核心價值的「法治」,以鍛斷香港認同
摧殘香港法治是一個且戰且走,並將計就計的過程。也是北京重塑香港社會身分認同的起點,並辨識香港司法菁英誰會依附權勢,誰需要被清除的階段。
2019年中,香港特區政府儘管撤回《逃犯條例》立法修訂,但是民間社會的大規模抗爭行動仍持續不斷。當時就已經透過香港警察濫「捕」濫「暴」的爭議執法、以「蟑螂(粵語為曱甴)」等仇恨語言形容示威者,並輔以黑社會對普通市民襲擊,逐漸形成高壓統治模式。[20]
警察在拘捕抗爭者後,港府律政司在極短時間就以暴動罪起訴,「依法條治港」逐漸取代香港過去「司法獨立的法治」。[21]作為香港核心價值的法治概念被偷換與摧毀,社會開始進行政治二分選邊,非黑即白,支持政府與不支持政府的兩種勢力進行對峙;例如當時「新冠疫情」初起,香港醫護質疑醫療資源不足,威脅罷工,卻馬上被政治操作成為呼應反送中運動「黑暴分子」的同路人,甚至有警察公開咒罵醫護是逃兵,應該全體染疫。[22]
同時政治力量毫不避諱地介入司法審判。依照港區國安法規定,國安罪行案件都由香港特首所指定的各級「指定法官」審理。這些法官的政治傾向影響最後的判決,對香港司法獨立有著致命性的破壞。2022年3月底香港司法界終於按耐不住政權對法治的扭曲。英國最高法院院長韋彥德(Lord Robert Reed)和副院長賀知義(Lord Patrick Hodge),宣佈辭任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職務,並正式聲明英國最高法院過去一直沿襲普通法傳統,委派法官在香港終審法院擔任法官。但是現在如英國法官繼續留任香港,顯得是在為港區國安法背書,支持一個已經背棄言論自由價值的政府,違背法官堅守的專業價值。
四、「噤聲四」:虛偽的「去殖民化」並鼓勵政治表態
相較於清洗傳媒與各界菁英,甚至調整執法方式,都是為恫嚇公民社會,排除反抗。但是真正進入草根平民日常生活的則是所謂「二次回歸」、「人心回歸」[23]的「去殖民化」進程。移民畢竟是少部分人的選項,大部分香港人民是不可能離開香港。換句話說,噤聲的第一步是壓制「躺平」,不准有異議,第二步就是要社會二分後的強迫自我教化;要求依附政權的人去「洗腦」那些選擇「躺平」不發聲的人。而現在已經初步浮現的要求就是一些形式上虛浮的「改名」,加上要求社會意見領袖與團體的政治表態,作為「楷模」。
香港所謂親中的「愛國團體」民間組織多如雨後春筍的冒出,他們訴求位於港島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更名為「香港人民公園」。[24]由港漂商界所組成的「紫荊黨」則把矛頭指向公務員,認為港府政策思維未能擺脫英國殖民的影子,存在系統性的「殖民主義殘餘」,「只懂墨守成規」。並舉例很多香港新界的郊野公園的設立都是為確保香港淡水供應,現在香港面臨社會房屋不足,就應該釋放土地出來興建住宅,[25]明擺著外行領導內行的姿態。
最近也傳出香港紀律部隊,包括警察、海關、懲教與消防等都需要「去殖民」。美製左輪裝備更換為中國92式曲尺手槍。警隊日常口令及敬禮,也從英文的「Yes, sir!」和「Sorry, sir!」,改為中文「是的,長官!」與「對不起,長官!」。[26]香港娛樂圈也開始強調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楊千嬅突然強調演藝生活受白居易啟發。香港政客湯家驊也感嘆「小時候曾經以一口氣背出整首《長恨歌》而自豪」。[27]問題是這些年紀都是在港英統治下接受殖民教育的香港聞人,他們的中文教育不都是大英帝國殖民時期完成的嗎!
已故史學家余英時早就已經點出所謂香港「去殖民化」的影響。他說北京處理香港運動的方式「影響所及,決不限於學術或思想的自由」,「中共決定將香港納入它的極權體制之中;從此開始,中共將一步一步地把香港轉化為一個內地的城市。」[28]以香港2020年中學文憑試為例,試題要求考生評論「1900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引起譁然。余英時評論這個試題完全沒問題,考生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列舉可靠的史料,予以論證。」余英時更「試答」這道題目,援引毛澤東的話來論證日本對中國的確有「利」的一面。但是,香港教育局與親中派出題者口誅筆伐,盲理妄言「答案只有弊無利」、「沒有討論的空間」,最後考評局只好抽掉試題,鍛斷青年學生思考論理的空間。
參、趨勢研判
「噤聲」仍然是目前香港治理的重點,「去殖民化」需要更多的時間,新任特首李家超未來五年應該就是配合北京推進這兩項工作的「工具人」。香港警察2022年5月12日又逮捕「612人道支援基金」的四名信託人,分別是大律師吳靄儀、歌手何韻詩、學者許寶強和已經退休的陳日君樞機主教,罪名又是「勾結外國勢力」。這樣恫嚇公民社會的工作將可能在李家超任內都不會停歇。
為求進一步檢驗並閹割香港菁英,以利徹底「清洗」,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29]將是李家超第一個重要的「高階噤聲」工作。目前的港區國安法是中國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的,面對「一國兩制」似乎名不正言不順。如果香港能自行訂立國安法,可以表面上增加該法的正當性,甚至修訂之前執法所遇到的困難,設立國安執法的新機構或擴權。[30]同時在立法諮詢的過程中,可以再次檢驗誰會再次抗議,或嘗試透過法條抵制北京的控制意志。
一、 香港變成另一種「恐嚇」,但仍有其侷限
北京重複強調「一國兩制」是「和平統一台灣」的框架,現在「一國兩制」內涵已經扭曲,完全由中共隨機定義。換句話說,無論台灣人民是否願意,「和統」還是「武統」,這個所謂的「一國兩制」都是被強加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香港現在變成恫嚇台灣的典範。中共不覺得這是一個負面示範,反而更像是一種戰狼式的演繹。[31]
如果1989年的天安門鎮壓抹煞掉中國政治開放的可能性,壓制自由表達與政治行動的公共空間,那麼香港2019年之後的港區國安法,就是在重複1989年的鎮壓。中共政權在香港正在重複展演三個元素:
(一) 全面「噤聲」來示範中共如何壓制異議,並重塑社會倫理的過程。清算媒體,限縮言論自由空間。有選擇地清洗各行各業專業人士,達到殺雞儆猴的寒蟬效應。摧毀當地社會的主流價值,斲傷社會整體的自尊,破壞普羅大眾原有的是非價值觀。並要求社會名流政治表態,開始學習以中共論述馬首是瞻的政治操作方式。
(二) 中共的「第五縱隊」參照香港經驗,恫嚇台灣社會。這些潛伏在台灣的「中共同路人」不需要進行老套的暗殺或鼓吹暴動,他們現在可以透過偷拍、利誘、散發某種暗示的言論,來製造某種不寒而慄的效果。早在2019年初就用監控偷拍,再透過香港左媒來公佈台灣政府接見香港學運人物,製造「傳授獨計」的故事。[32]儘管事後被證明是一場烏龍,但是還是製造出「老大哥看著你」的效果。
(三) 清洗香港同時還要顧忌「外部勢力」的利益。2022年2月22日林鄭月娥宣布為「外防輸入」疫情措施,9國航線持續「熔斷」,將延長至4月20日。可是3月21日林鄭月娥突然宣布4月1日起撤銷對9國的「禁飛令」,不顧防疫的需要。事實上香港外企當時暗中施壓,甚至威脅如果再不重開國際航班,將撤離香港。[33]事實上,這不是中共第一次為圖存香港作為金融服務業中心而讓步。2021年8月20日中國人大常委會也曾決定「暫緩」將「反外國制裁法」納入香港法律文件。換句話說,中共還沒有完全下定決心,依然貪圖「外國勢力」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必要時候依然會退縮。
二、北京屬意新加坡取代或分擔香港亞洲金融中心的功能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21年3月12日接受媒體專訪時,透漏出他不願意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也對中美關係發表了他的看法。李顯龍認為美中爭奪全球主導地位,過程中習近平有很多冒犯的舉動,但是他還是覺得新加坡沒有辦法支持任何一方。這篇專訪也直接點出,儘管美中關係持續惡化,但這過程也幫助新加坡處理亞洲最富有的國家。[34]
金融中心的興衰很大程度取決於政權的政策和導致的專業人才的流動,隨著「新冠疫情」的發展,再加上「反送中運動」與《港區國安法》執行帶來的政局動黨,香港情勢現在頗為搖搖欲墜,跨國公司開始將高階人力逐漸移出。[35]就連香港金融業過去操作最成功的「財富管理」項目,現在都可能已轉到他處,而且新加坡可能是首選。[36]
如果要成功地轉化香港社會,北京也會考慮必要的時候對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做出調整,不僅降低免除被「外部勢力」的干擾,同時香港更應該服務於中國南部「大灣區」經濟結構的重新安排。很多評比全球金融中心的研究報告,香港與新加坡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儘管香港股市稍強,新加坡的債市也非常蓬勃,兩者其他之間的業務有極強的重疊性。[37]
事實上中國對新加坡的滲透程度已經非常之高,其中仍能保持高度自主不為中國影響的部分就是該國政治與執法公正,[38]而這可能正是北京看上新加坡的背景,[39]也是新加坡現在比香港佔有優勢的部分。外資希望在亞洲找到替代香港的另一個選擇;台灣的外匯與資本管制較嚴,很多投資銀行的業務難以操作。東京與北京的關係並不穩定。而且台、日現在與中國的政治關係隨著美中競爭越走越遠,新加坡變成最好的選擇,作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區域金融中心當仁不讓。
[1] 根據香港立法會前院長曾鈺成的推論,對比前任特首離任後的中共機構與喉舌的褒貶方式,北京對林鄭月娥的表現應該是非常不肯定。參見〈曾鈺成:林鄭月娥不連任早有決定?中央為何無表示?政務司司長接任人難產?〉,《灼見名家》,2022年4月11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CURqIMaeE。
[2] 〈李家超宣佈參選香港特首「武官」治港開始?〉,《BBC中文網》,2022年4月6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0911544。〈李家超掌政務司開啟“警察治港”時代?〉,《德國之聲》,2021年6月25日,https://reurl.cc/2Z4N54。〈香港特首選舉:林鄭月娥宣佈不連任 傳李家超參選〉,《德國之聲》,2022年4月4日,https://reurl.cc/g2vlWL。
[3] Stein Ringen, The Perfect Dictatorship: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pp.138-164
[4] 除去單任警察,李家超的政治歷練有限,能力與人際網絡都難以擔當香港特首。更不用多言他作為港英政府公務員出身的外語能力、應對群眾的公關技巧,目前來看都十分粗糙拙劣。例如參見〈香港準特首李家超,選舉工程及競選政綱中的隱藏議程〉,《端傳媒》,2022年5月6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506-opinion-hk-ce/。
[5] 香港官方最近三年用語事實上大量套用中國官腔,參見中國官腔進入香港政府用語 分析形容再證北京政治影響,〈中國官腔進入香港政府用語 分析形容再證北京政治影響?〉,《BBC中文》,2022年3月14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0672295。另見〈港台禁用「中華民國」、「國立」、「行政院」字眼 「台灣政府」改稱「台灣當局」、「總統」改稱「領導人」〉,《立場新聞》,2021年7月20日,https://reurl.cc/k1X7Ex。
[6] 〈網媒《眾新聞》明起停運 曾刊偏頗誤導報道〉,《香港文匯報》, 2022年1月3日, https://www.wenweipo.com/a/202201/03/AP61d23a41e4b0b6fdd2c227ab.html。另一個被觀察的指標是香港獨立媒體網(https://www.inmediahk.net/),至今尚能運作。
[7] 黎智英在獄中反省現在的形勢,他也開始相信中共野蠻鎮壓是有效的。香港人開始沉默。《蘋果日報》被停刊滅聲,目的是重挫香港社會民意走向,驅使不同理念的人移民。黎智英認為北京對香港的管控只會越來越嚴苛。參見“Beijing’s Fearless Foe with God on his Side,” Index on Censorship Mag, March 30 2022, https://www.indexoncensorship.org/2022/03/beijings-fearless-foe-with-god-on-his-side/。
[8] 〈有線中國組大部分成員今日離職〉,《香港電台》,2020年12月31日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607060921/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568114-20201231.htm
[9] 〈【染紅傳媒】港新聞機構屢起用親建制人士任高層,批評港府聲音逐漸「失聲」〉,《自由亞洲電台》,2022年4月22日,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htm/hk-media-04222022074813.html。
[10] 〈不續聘利君雅、開始刪YT舊節目 香港電台挨批「獨裁管制」〉,《自由時報》,2021年5月4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519956。
[11] 〈曾就台灣會籍追問世衛 唐若韞屢遭親中勢力騷擾離開香港電台〉,《中央社》,2021年4月12日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4120315.aspx。
[12] 〈民調學者鍾劍華離港赴英 曾被國安警察約談三次〉,《大紀元》,2022年4月26日,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4/26/n13720696.htm。
[13] 粵語「官非」一詞意即容易惹上官司與是非。
[14] 中國駐港機構竟然直接評論戴耀庭被解聘,完全不避諱地干預學術自由。〈中聯辦指戴耀廷被解僱是懲惡揚善、順應民心的正義之舉〉,《頭條日報》,2020年7月28日, https://reurl.cc/6ZN1My。
[15] 蔡慧敏,〈專訪陳健民︰在台不知歸期,從迷茫到接納,63歲的第二人生〉,《端傳媒》,2022年3月16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316-hongkong-taiwan-chan-kin-man/。
[16] 〈勾連外力/方志恒活躍大專學界播「獨」〉,《大公報》,2022年2月7日,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09/2022/0207/683715.html。〈大公報揭煽暴黑幕 教資會公帑資助「港獨」〉,《文匯報》,2022年2月7日,https://www.wenweipo.com/a/202202/07/AP62006a40e4b03103e0c89060.html。〈點網快評|教資會縱「獨」失職瀆職 是可忍孰不可忍〉,《文匯報》,2022年2月7日, https://www.wenweipo.com/a/202202/07/AP62009bbde4b03103e0c89ad2.html。
[17] 中央政策組在當時負有政策研究功能,做為香港特首的智囊,中央政策組協助特首起草撰寫每年施政報告,進行民調與搜集輿情。這些功能直到林鄭月娥主政時才被終止,這個變動源於梁振英時期香港公務員團隊與中策組政治任命官員的摩擦齟齬。
[18] 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策劃、提出住宅政策,並管理香港的社會住宅(稱作:公共房屋),香港政府房屋署則負責執行決策。
[19] 「十八學者方案」其實不見容於香港親中建制派,例如參見劉嘉鴻 ,〈虛妄的學者方案〉,《東方日報》,2014年4月13日,https://reurl.cc/GxKElp。〈林鄭:無說過18學者公民推薦方案無違憲〉,《NOW新聞網》,2014年4月9日,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97879。
[20] 〈「旺角遊行」警員佐級協會發聲明譴責,形容示威者「與蟑螂無異」〉,《香港01》,2019年8月4日,https://reurl.cc/0pE059。
[21] 中共的「法制」難以朝「法治」邁進,有著制度上難以改革的限制,參見桂宏誠,〈從「法制」到「法治」:中共「依法治國」之涵義與目的〉,《展望與探索》,2005,第3期,頁83-98。另見,時清也,〈黨旗下的天秤:中國「法治」的政治邏輯〉,《端傳媒》,2021年9月6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06-opinion-china-law-construction/
[22] 〈光頭警長稱病假醫護是「逃兵」 網友反問誰是721元朗恐襲的逃兵〉,《大紀元》,2020年1月31日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0-01-31/47784583。
[23] 〈譚耀宗:標誌港「二次回歸」〉,《文匯報》,2020年7月15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20/07/15/HK2007150026.htm。
[24] 〈有愛國團體建議將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更名為「人民公園」,是去殖民化還是違背歷史?〉,《端傳媒》,2021年10月20日,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211020-roundtable-hongkong-Victoria-park/。
[25] 〈紫荊黨觀點|去殖民化是特區政府無法迴避的課題〉,《香港01》,2021年5月14日,https://reurl.cc/j1vGNn。
[26] 〈紀律部隊去殖 「Sorry Sir, Yes Sir」不再〉,《信報》,2022年5月6日,https://reurl.cc/DymWON。
[27] 馮睎乾,〈楊千嬅自爆演藝生活受白居易影響〉,《大紀元》,2022年4月19日,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2-04-19/56501880。
[28] 余英時,〈展望香港的前景――答某媒體八問(上)〉,《自由時報》,2022年4月24日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513389。
[29] 〈李家超提四個政綱 將推動《基本法》第23條立法〉,《德國之聲》,2022年4月29日https://reurl.cc/55O8gG。
[30] 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與勞倫斯•達齊亞諾(Laurence Daziano),《香港:二次回歸 》,政治創新基金會,2020年10月,https://www.fondapol.org/app/uploads/2020/10/hongkong-the-second-handover-chinese-version-traditional-characters.pdf。
[31] 香港親中智庫已經開始發表類似的論調,認為反送中運動後的香港可以做為「恫嚇」台灣的典範,參見魏開星,〈香港“一國兩制”新實踐對統一台灣有重要指向意義〉,《三策智庫》,2022年1月25日,http://www.senstrat.com/Article/s1474.html。
[32] 〈蔡密使見「學動」 授「獨」計〉,《大公報》,2019年1月16日,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09/2019/0116/234847.html。〈《大公報》被指擺烏龍 台媒記者當「蔡英文密使」〉,《香港01》,2019年1月16日,https://reurl.cc/WrGjW5。/div>
[33] 〈引國際企業 盛智文:倘今無路線圖或離港 袁國勇:現可重啟國際航班〉,《明報》,2022年3月21日,https://reurl.cc/YveL2l。
[34] 〈李顯龍專訪:美中摩擦繼續,新加坡無法選邊站〉,《BBC中文網》,2021年3月12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369856。
[35] 簡嘉宏,〈香港漸失亞太金融中心地位,商辦租金被新加坡超越〉,《遠見雜誌》,2021年12月14日,https://www.gvm.com.tw/article/85065。
[36] 盧沛樺,〈新加坡是下個開曼?國貿大樓的一間辦公室 撬開亞洲富豪金流新遊戲〉,《天下雜誌》,2022年4月17日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803。
[37] 中國也認可這樣兩地金融服務業重疊的情形,例如Z/Yen&CDI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的研究成果,最新一期請參見https://www.zyen.com/publications/public-reports/global-financial-centres-index-31/。
[38] 根據沈伯洋的台灣民主實驗室進行的「China Index」被中國滲透的指數評比,新加坡現在排名第二,參見https://china-index.io/。
[39] 〈借力RCEP,新加坡拓展超级朋友圈〉,《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2021年11月26日,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fzdongtai/202111/46319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