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貿易與科技委員會聚焦對俄制裁及半導體供應鏈
2022.07.15
瀏覽數
2259
壹、新聞重點
2022年5月15至16日,美國—歐盟貿易與科技委員會(U.S.-EU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TTC)於法國巴黎召開第二次部長級會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競爭執委薇絲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及內部市場執委布勒東(Thierry Breton)皆參與該次會議。
該委員會為強化美歐合作,致力於推廣及擴大國內中小企業使用數位化工具及保護半導體等關鍵供應鏈。美歐雙方在新興技術標準、氣候、綠能科技、數位治理及技術平台、資通技術服務的安全性與競爭力,以及對於威脅安全及人權的技術濫用之管控等議題密切合作。
此外,該委員會工作小組亦就出口管制、投資審查、安全風險及全球貿易挑戰進行協調,[1] 本文內容聚焦於對俄科技技術產品管制及半導體供應鏈安全此兩大部分進行分析。
貳、安全意涵
一、俄烏衝突影響會議實質內容
全球經貿及網路安全受俄烏衝突影響,持續出現新的危機及面貌,為因應此種動盪及快速變化的局面,本次會議走向多圍繞俄烏衝突而生,具體方向如下:
(一) 協調美歐對俄羅斯及其他潛在受制裁國家的技術授權管制政策;(二) 制定人工智慧、風險管理及強化隱私技術之評估與衡量方式;(三) 建立美國—歐盟戰略標準化資訊(U.S.-EU Strategic Standardization Information)機制,共享國際標準化資訊;(四) 設立半導體供應鏈早期預警系統;(五) 責成專責單位在第三國部署可信任的資通設備供應商;(六) 對俄羅斯操縱及審查資訊的行為,建立數位平台整合資訊;(七) 展開貿易及勞工對話,促進勞工權利,實現數位化及綠色轉型;(八) 對跨大西洋國家經濟不利的雙邊貿易壁壘建立早期磋商機制;(九) 針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所造成全球糧食安全挑戰的政策對話;(十) 針對中小型公司的網路安全提供美歐最佳實踐指南。[2]
前述十點會議決議之內容多與俄烏衝突直接或間接相關,顯示出本次會議決議受到持續發生中的俄烏衝突局勢影響,美歐兩大陣營皆密切關注俄烏衝突後的國際經貿局勢,企圖透過會議共識,擬定未來數年運作方向。
二、美國與歐盟再度聚焦於半導體供應鏈問題
本次會議中,雙方發布長達47頁的《美國—歐盟貿易及科技委員會聯合聲明》(U.S.-EU Joint Statement of the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指出,過去兩年間,歐盟、美國及全球其他地區因半導體供應鏈中斷,令部分產業出現供貨短缺,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後果,而美歐雙方早在2021年9月29日的聯合聲明中強調半導體供應鏈穩定、彈性與穩健的重要性。
此次聲明明確指出,半導體供應鏈斷鏈問題係多發性因素導致,包含新冠疫情促使居家辦公、線上教學及數位娛樂使用人口大增,帶動電子產品銷量,促使晶片需求遽增。據統計,2021年第三季晶片出貨量較2020年第一季的730億片,增加40%至1,020億片,各廠產能接近滿載,加上過去業界習慣以零庫存方式維運,難以增加供應來因應持續的需求變動。此外,偶發性災難,如晶圓廠大火、冬季暴風雪、能源短缺及乾旱,與疫情導致的區域停工等因素,以及全球物流及原物料短缺等,則共同造成晶片供應不足的結果。
美歐皆已意識到,須強化半導體產業鏈生態系統(ecosystem)及投資,以確保供應鏈安全。因此,早前已分別提出美國及歐盟晶片法案,企圖強化在地供應鏈穩定性。[3]
參、趨勢研判
一、對俄技術出口管制,將持續拉大軍事技術差距
本次會議聲明提到,出口管制係美歐對俄羅斯經濟制裁手段之一。現階段美歐較過去更加緊密合作,特別是針對出口管制方面,美歐對俄羅斯及白俄羅斯進行貿易限制,並採取前所未見的制裁措施,以限制戰略技術出口,削弱俄羅斯軍事方面所需的技術能力。例如明文禁止出口具有潛在軍事用途且不受多邊控制的先進技術項目(advanced technology items not multilaterally controlled which have potential military application),如電子、電信、資安、雷射、傳感器、導航、航空電子、海洋、航空、航天等技術,以及禁止向俄國軍工業的終端使用者出口可應用於俄國軍工業之物品(items for military end-users and entities supporting Russia's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前述禁止出口項目旨在打擊俄羅斯及白俄羅斯的國防單位。美歐強調相關細節規範係經精心設計,以減輕美歐在全球貿易層面的影響,而此種出口限制將持續擴大發展層面,並將邀集夥伴國及其他有志一同的國家共同合作,以提升雙方控制風險的能力。[4]
以晶片為例,台積電、英特爾皆配合國際制裁對俄國出口管制,暫停與俄國方面合作。俄國主要軍民兩用核心CPU多數仍採用英特爾(Intel)產品,俄國半導體所需生產、製造與採購來源來自台灣與美國,且多數為成熟製程。俄國半導體公司MCST的Elbrus CPU相關產品在俄國當地市占率不高,[5]而Elbrus CPU使用之晶片原是台積電的16奈米晶片,MCST正與俄國當地晶圓代工廠 Zelenograd Mikron 研究能否自行製造此款CPU。此外,俄國Zelenograd Mikron最先進製程為相當落後的90奈米,在沒有備用工具和備用零件下,Zelenograd Mikron 能否使用90奈米製程量產Elbrus CPU,恐相當困難。[6] 綜言之,光是晶片管制即可牽制俄國軍工業技術發展高度及時效,再加上其他技術出口管制,長期下來,可望藉出口管制,達到拖延俄國高端軍事科技發展進程之效果。
二、半導體供應鏈「早期預警系統」或有助於降低斷鏈風險
各國受新冠疫情擾亂供應鏈及全球電子產品需求暴增影響,近年來為晶片荒所苦,促使美歐各國皆爭相爭取國際半導體公司前往當地設立晶圓廠。為改善「供應鏈韌性」、提高貿易的可預測性和多元性,美國與歐盟宣布設立半導體供應鏈的「早期預警系統」(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Semiconductors Supply Disruptions),希望於晶片即將發生短缺問題之時,藉由此系統提早互相知會,並調整對晶片製造商的政策補助,期能避免西方各國在爭取晶片業者設廠時,陷入過度競爭的困境。[7]
美歐欲以兩個月為期的試點(pilot)機制,建立半導體供應鏈「早期預警系統」,除將制定價值鏈的共同預警及監測機制,並按照《歐盟晶片法案》的提議,美歐雙方將交換最新資訊,以尋求供應鏈中斷的解決方案,其具體作法為:[8]
(一) 每兩週召開一次會議討論供應鏈潛在危機。(二) 若遇偶發情況,召開臨時會議。(三) 透過獨立蒐集到的消息進行討論,保護商業機密及機敏資訊。(四) 每次會議結束後,主席可提出建議以發展永久性執行架構。
美歐雙方皆觀察到超額訂單會對整個供應鏈造成負面影響,為解決前述種種問題,美歐雙方打算採取行動提高「價值鏈」(value chain)的透明度及監控,建立警報系統以共享潛在斷鏈訊息,並避免落入補貼競賽,同時期能激勵晶片廠增產。具體作法之一,是提倡產業界及相關行業共同合作交換資訊,提高「供應鏈透明度」。相關政府單位預計於今夏邀請半導體業界召開聯合座談會,期能建立業界共識,並展望下一階段方向。
有鑑於近期市場上之晶片供需開始出現反轉態勢,此種非強制性的作法有利於交換各方所需資訊,或可透過企業間的業界敏感度,調整自家企業營運及訂單情況,有助於半導體產業鏈斷鏈危機的防微杜漸。若能長期運作,或可逐漸改善晶片供需失衡或過猶不及之情況。
[1]“FACT SHEET: U.S.-EU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Establishes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 Initiatives,” The White House, May 16, 2022, https://reurl.cc/WrlkWD.
[2]Ibid.
[3]“U.S.-EU Joint Statement of the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The White House, May 16, 2022, pp. 19-21,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5/TTC-US-text-Final-May-14.pdf.
[4]同註3,頁36-37。
[5]〈台積電英特爾出口管制俄國 業界預期俄CPU採購首當其衝〉,《經濟日報》,2022年2月27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2122/6127916?from=edn_next_story。
[6]〈經濟部限制出口俄羅斯與白俄羅斯清單,PS2 處理器都超標受管制〉,《科技新報》,2022年6月2日,https://reurl.cc/moEoG1。
[7]〈美歐設半導體預警系統〉,《經濟日報》,2022年5月17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6318193。
[8]同註3,頁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