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之現況
2023.05.12
瀏覽數
1861
壹、新聞重點
2023年4月13日《中國政府網》發布新聞指出,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記者會,介紹中國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情況。[1] 由於能源是推動國家發展與經濟活動的基本動力,故該議題一直都是中國及外界關注的焦點,因為不單單只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會受到影響,連帶全球經濟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與衝擊。因此,本文將介紹現階段中國推動能源發展之相關情況,藉此了解中國採取的相關政策、面臨的困境以及未來政策展望進行說明。
貳、安全意涵
一、中國將持續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
根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記者會,未來中國將從能源安全保障、清潔低碳轉型、科技自立自強、體制機制創新以及加強國際合作等五個面向,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例如:關於提升能源安全保障,由於後疫情時代的到來,中國能源消費需求勢必大幅提高,為了保障自身的國家能源安全,一方面中國增強化石能源基本保障能力,強化煤電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則提高非化石能源安全的替代性能力,例如發展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加快抽蓄發電與新型儲能建設等,以利於推動「雙碳」工作。
至於加速推動清潔低碳轉型,中國強調「三個轉變」,分別為:(一)能源結構的轉變,至2035年新增電量之80%來自於非化石能源發電;且本世紀中葉,非化石能源將成為中國的主要能源來源;(二)能源系統和形態轉變: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等;(三)能源空間布局轉變:除了新建輸電通道之再生能源比例不低於50%,並加快發展分散式能源、沿海核電以及海上風電,實現能源來源的多元化。[2]
同時,為有助於持續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2023年3月28日中國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方案」案例解讀》,[3] 針對各項政策要點的背景、目的、已推動措施以及未來政策落實方向等進行說明,提供各單位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之參考依據。
二、中國加速數位化技術與能源產業的結合
根據中國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要推動數位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亦即在包含能源在內等重點領域加快數位技術創新應用。[4] 加上,由於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能源產業與數位技術結合發展是中國推動能源產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有助於提升能源產業競爭力、能源高品質發展以及推動「雙碳目標」。[5] 為此,2023年4月12日中國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能源數位化智慧化發展的若干意見》,目標是為了推動數位技術真正融入能源的各個環節,建構能源系統各環節的數位化與智慧化創新應用,藉此提高新能源的比例和生產率,不僅有助於實現能源發展的品質與效率變革,亦利於能源行業能夠有效因應「雙控」政策。[6] 可預期「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間為中國加速數位技術與能源產業進行結合的重要時期,且因能源產業仍處於數位化與智慧化的轉型初期,中國亟需進一步加速數位化技術與能源產業結合的步調,[7] 以利於能源轉型升級,發電朝向清潔低碳方向進行。
參、趨勢研判
一、中國將持續推動能源率綠色低轉型
根據2022年5月發表之《關於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目標為中國在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瓩以上的目標,以利於加速建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8] 並做好「雙碳目標」工作。對此,為能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未來中國將做好四個面向工作,分別為:(一)持續推動結構調整,203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年平均提高1%;(二)減少能源產業鏈「碳足跡」,推動實施能源生產設備電氣化改造,且提高能源生產環節之節能降碳水準;(三)積極推動終端用能清潔化與低碳化,至2025年終端用能電氣化水準達到30%左右;(四)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轉型機制保障,不斷完善促進能源轉型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9]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煤炭消費量占總能源消費量56.2%,較2021年增加0.3%,[10] 這顯示煤炭在全中國總能源消費占比仍偏高。為了有助於達成習近平提出的「雙碳」目標,中國將持續推動能源率綠色低轉型,以期有助於朝向達成「雙碳」目標方向邁進。
二、中國持續發展再生能源將面臨困境
近年來中國極力發展再生能源,且已達成一定成效,例如2022年中國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7萬億度,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1.6%,且較2021年提高1.7%,顯示再生能源比例在能源供應占比越來越高,所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11] 然而,隨著中國逐漸的發展再生能源,將面臨許多困境,例如:(一)關於併網消納,隨著新型能源的快速發展,傳統電力系統的規劃建設與調度運行已不符合需求,導致局部地區發生新能源併網消納壓力較大的情況;[12] (二)由於新能源發展需要較多土地以利於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發展,使得相關部門必須進行政策協調,以能夠符合相關用地、用海或是生態環保的規定;(三)為讓社會適應「能源雙控」(控制能源消耗的「總量」與「強度」)之政策轉變新要求,需要更進一步促使社會主動消費利用再生能源。[13]
可以想見,中國在發展再生能源的過程中,勢必遭遇上述相關困境。中國當務之急是解決好新能源大規模開發與電力消納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藉此保障電力的安全可靠供應,以利於持續推動新能源。[14]
三、中國部分省分可能出現用電緊張情形
隨著後疫情時代的來臨,伴隨著經濟的復甦,用電量需求也將會有所提高。此外,俄烏戰爭等多重因素衝擊全球能源的穩定供應,故在全球能源供應緊張情勢下,且中國的新能源替代能力尚未真正完成、加上極端氣候衝擊能源穩定供應,對中國能源安全帶來極大壓力。[15] 預計2023年中國最大電力負荷將超過13.6億瓩,較2022年高。[16] 故如同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梁昌新所言,中國部分省分將可能出現用電緊張情況,甚至可能發生拉閘限電的情形。對此,中國將採取增加能源供給能力、加強能源儲備能力建設、推動能源低碳轉型以及強化能源安全風險的預測與預警等政策行動,藉此保證自身的能源安全,[17] 避免衝擊經濟與民生生活。
[1]〈國務院新聞辦就「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深入推進能源高品質發展」舉行發布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3年4月13日,http://www.gov.cn/lianbo/2023-04/13/content_5751284.htm。
[2]〈國家能源局:保障能源安全 加快清潔低碳轉型〉,《人民網》,2023年4月13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1/2023/0413/c1004-32663724.html。
[3]〈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方案」案例解讀》,《國家能源局》,2023年3月28日,http://www.nea.gov.cn/2023-03/28/c_1310706202.htm。
[4]〈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3年2月27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
[5]同註1。
[6]〈國家能源局關於加快推進能源數位化智慧化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3年3月28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4/02/content_5749758.htm。
[7]同註1。
[8]〈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於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2年5月30日,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5/30/content_5693013.htm。
[9]同註1。
[10]〈國家統計局:2022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2%〉,《北極星能源網》,2023年3月1日,https://news.bjx.com.cn/html/20230301/1291722.shtml。
[11]〈國家能源局發布2022年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並介紹完善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制度有關工作進展等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3年2月14日,http://www.gov.cn/xinwen/2023-02/14/content_5741481.htm。
[12]消納是指消化、吸納,因為不論是水電、火電、核電以及風電等發電後送上網,電無法儲存而不利用就是浪費,故要將多餘的電調度至有需求的地方,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消納。請參閱 〈涇源縣「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涇源縣人民政府》,2022年11月23日,https://www.nxjy.gov.cn/xwzx/gsgg/202211/t20221122_3852276.html。
[13]〈能源安全保障四方面發力 迎峰度夏五處著手——國家能源局詳解今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3年4月12日,http://www.gov.cn/lianbo/2023-04/12/content_5751106.htm。
[14]〈新能源消納能力要跟上〉,《國家能源局》,2022年6月10日,http://www.nea.gov.cn/2022-06/10/c_1310619664.htm。
[15]同註13。
[16]〈國家能源局:預計今年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可能超過13.6億千瓦 較去年有較大增長〉,《中國中央電視台》,2023年4月12日,https://news.cctv.com/2023/04/12/ARTIP4d62UH8YQ15tywpjZ0B230412.shtml。
[17]同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