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中波關係發展:王毅為何對波蘭疾呼「一中原則」
2022.07.01
瀏覽數
2679
壹、新聞重點
6月10日,中波兩國外長於「中波政府間委員會」框架下進行會談,就兩國關係及國際情勢交換意見。依據兩國官方會議紀要,波蘭外長拉奧(Zbigniew Rau)談話主軸為:(一)改善中波貿易逆差問題、(二)敦促中方對烏克蘭議題表態。中國外長王毅發言重點則為:(一)中方重申「一中原則」並確認波蘭亦遵循「一中原則」、(二)支持烏俄進行和談;譴責美國藉烏克蘭議題打壓中國。[1] 就發言內容觀之,雙方於貿易逆差及安全議題方面未見交集。
近年中波兩國互動密切,中國主張之「一中原則」本應成為雙方互動之默契及前提,毋須著墨。[2] 然相較於波蘭官方公布之會議紀要對「一中原則」隻字未提,中方卻於會談反覆強調「一中原則」,此舉是否意味中波關係發生變化,殊值關注。
貳、安全意涵
一、波蘭為中國之東歐外交版圖重要指標
2010年代以來中波關係逐步升溫,中國倡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後波蘭隨即表態參加,成為首個申請加盟之中東歐國家。[3] 而中波兩國於2016年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後,波蘭更成為中國外交工作重要指標。如2021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舉行「17+1」峰會之際,中方將與會層級由總理提升至國家主席,與會國中卻有6國僅派部長與會,[4] 立陶宛更於會後退出「17+1」機制,而波蘭總統最終仍親自與會。此外,2022年2月北京冬奧之際,多個主要國家在美國號召下不派官員赴中,或以降低出席層級等方式應處,然而波蘭總統卻仍赴北京參與開幕式。
如上所述,過去幾年間,歐美諸國與中國漸行漸遠,然而波蘭並未追隨其他國家降低雙邊互動層級,顯見中波關係在中國外交版圖中之特殊地位。
二、烏克蘭危機使波蘭等中東歐國家對中立場丕變
中波兩國自2016年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後數年間,波蘭對中國貿易出口額未見顯著成長,中國對波蘭出口額則擴大為1.5倍。[5] 故波蘭總統於2021年「17+1」峰會及2022年訪中之際,其發言內容均以敦促中國開放市場、改善中波貿易逆差為主軸。[6] 而波蘭雖在經貿關係上處於相對不利地位,華沙當局仍與北京維持高規格互動,其主因或出於波蘭國內輿論多未將中國視為威脅,反而更大程度指責該國政府對北京政策之無能,無法有效利用中國市場及機會。[7] 換言之,波蘭對中國市場潛力仍抱期待,故經濟矛盾過去並未對中波關係產生決定性影響。
然而自俄國2022年初陳兵烏俄邊界以來,中波關係發生微妙變化。波蘭總統於杯葛聲浪中赴北京參加冬奧開幕,此舉看似為中國送暖,惟華沙當局並未將總統訪中行程置於總統府網頁,反倒於該段期間刊載其奔走各國,試圖化解烏克蘭危機之行程。而俄國於2月24日對烏克蘭實施「特別軍事行動」後,中東歐國家之安全風險急遽升高,中國卻持續採取「中立」態度,除拒絕譴責莫斯科外,亦未跟進國際社會實施制裁,進一步影響中東歐國家與中國關係。[8] 而波蘭之處境在中東歐國家中尤為特殊,因其地理位置緊鄰烏克蘭,本次危機亦使其成為歐盟、北約與俄國對峙之前線。換言之,中國與波蘭間,除既有貿易逆差問題外,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之無作為,或將導致雙邊關係發生變化。
參、趨勢研判
一、中國預期中東歐外交將受臺灣挑戰
自2020年以來,諸如立陶宛同意設立「臺灣代表處」、捷克議長率團訪臺及我國派遣代表團訪問中東歐國家等,均顯示中東歐國家在對臺關係上已跳脫處處考量中國立場之路線。而波蘭在中東歐國家中,雖非最積極與臺灣發展關係者,然誠如本文所述,波蘭與中國交往未獲得預期經濟利益,復以中國無意調停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均足以促使波蘭改變其對中政策。而波蘭於今年疫情中,仍派遣代表團搭乘專機訪臺洽談經濟合作議題,[9] 或也顯示該國將逐漸調整其與中國及臺灣之距離。
而隨著中東歐國家逐步調整對臺關係,中國政府亦抱持高度警戒,如中國智庫「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路」2021年度年末報告12篇文章中,即有4篇文章觸及中東歐國家對臺政策轉向。[10] 此現象亦顯示中國已預期在中東歐外交方面,勢將遭受臺灣挑戰。
二、重波蘭者,所以保東歐;保東歐者,所以衛歐洲
近期,中國兩度派遣霍玉珍及吳紅波等特使出訪中東歐地區,顯示其亟欲鞏固該區域外交情勢。[11] 由中國外交部發言顯示,中國之對歐外交思考可概略分為「兩國關係」、「中國-中東歐關係」及「中國-歐洲關係」等三層面。[12] 若以國內人口及GDP作為衡量基準,波蘭與捷克分別為中東歐地區之代表性大國。換言之,波蘭及捷克不僅在「中國-中東歐關係」中扮演要角,更是中國力守「中國-歐洲關係」之重要據點。然而6月8日時,卻見外媒報導捷克正檢討是否退出「16+1」機制,[13] 而若中捷關係確實不容樂觀,則波蘭勢將成為中國鞏固中東歐地區外交之關鍵防線。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對中東歐國家外交情勢轉趨悲觀,中國外長王毅於中波外長會談中反覆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或也顯示過去在中國對外關係中理應作為基礎認知的「一個中國」原則,現已成為中國極力維護之最後底線。
[1]“Minister Zbigniew Rau Talks with Head of Chinese Diplomacy,”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Poland, June 10, 2022, https://reurl.cc/1ZN488;〈王毅同波蘭外長拉烏舉行中波政府間合作委員會第三次全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22年6月10日,https://www.fmprc.gov.cn/wjbzhd/202206/t20220611_10701826.shtml。
[2]中國政府前一次於中波政府重要協議中強調「一中原則」及臺海問題係在近18年前,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波蘭共和國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4年6月8日,https://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1179/t128854.htm。
[3]〈波蘭申請入亞投行,首個中東歐國家〉,《中時即時》,2015年4月5日,https://reurl.cc/8oZ06g。
[4] 當時僅派部長與會之國家計有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6國。
[5]2016年度波對中出口額為33.8億美元,中對波出口額為204億美元;2020年度波對中出口額為33.8億美元,中對波出口額為318億美元。數據見“Latest Trends,” The Observatory of Economic Complexity, December, 2021, https://reurl.cc/q5W83p。
[6]“‘17+1’ Summit: Polish President Urges China to Open its Market Post-pandemic,” Polskie Radio, Feburary 9, 2021, https://reurl.cc/7Dv0D9;習近平會見波蘭總統杜達,《中國外交部》,2022年2月6日,https://reurl.cc/M0KdWk。
[7] 李昭賢,Anna Rudakowska,〈中國威脅:波蘭媒體觀點之檢視〉,《歐亞研究》,第6期(2019年1月),頁33-38。
[8]“How China’s Ukraine Stance may be Final Straw for Eastern EU Countries,” Euronews, April 26, 2022, https://reurl.cc/WrKLyL.
[9]〈波蘭貿易團專機抵高雄 波蘭在台記者驚呼歷史時刻〉,《中央社》,2022年5月19日,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205190214.aspx。
[10] 〈2021年中東歐熱點評述與形勢總結〉,《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路》,2022年1月,https://reurl.cc/NAK6Dx。
[11]〈特派專欄 中國靠攏侵烏俄國 中東歐對中關係蒙塵〉,《中央社》,2022年5月17日,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5170296.aspx。
[12]〈2022年6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22年6月10日,https://reurl.cc/j1K5an。
[13]“Czech Republic Eyes Exit from China’s 16+1 Investment Club,” Aljazeera, June 8, 2022, https://reurl.cc/k1K0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