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後的經濟走向分析
2022.11.04
瀏覽數
1782
壹、新聞重點
中共二十大於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報告。[1] 此次中共二十大是習近平開啟擔任第三任國家領導人的時刻,並將決定新一屆領導班子及未來中國經濟走向,因而備受外界關注。本文將根據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內容,以及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情勢,分析二十大後中國的經濟政策動向。
貳、安全意涵
一、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更加強調安全發展
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以來,隨著美中雙方衝突從貿易擴大到科技、金融領域,美中科技競爭情勢愈演愈烈,中國政府亦開始重視安全發展。自2020年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提到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指出不僅是要以創新驅動成長,更與國家產業安全息息相關,再到制定「十四五規劃」的指導方針中,於以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的用語中,加入了「更加安全」的字眼,罕見地強調「安全發展」的概念。中國政府面對美國的科技圍堵以及產業鏈「去中化」,開始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列為經濟工作優先項目。「十四五規劃」中更是首次設立「安全發展」專篇,對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保障在糧食、能源資源和金融安全等,做出具體安排。
從二十大政治報告內容來看,報告全文共提到「國家安全」26次,高於十九大報告的18次;「安全」或「平安」共提到89次,遠超過十九大報告的55次,顯示中共二十大更加重視安全議題,並在報告中把「國家安全」獨立出來。也就是說,中國政府認為在當前「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時期,面對美中之間愈來愈激烈的競爭,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產業供應鏈」安全,將是經濟發展的優先戰略目標,推動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打造自身完整「產業供應鏈」仍將是未來經濟政策的重點。因此,二十大後中國政府應會更加強調「供應鏈」韌性,也就是以「中國製造」為中心,以國家力量推動關鍵產業上中下游發展,將「供應鏈」留在中國境內。
二、強調科教興國與人才培育並以新型舉國體制推進產業發展
面對美國全面的科技圍堵,中國政府不斷強調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降低關鍵技術與關鍵零組件依賴國外供應的比例。在二十大政治報告中,中共特別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獨立成一個篇章,顯示美中科技戰已然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態勢,未來必須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
只是,從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大力強調要透過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及資源配置,亦即把新型「舉國體制」當作國家推動科技追趕戰略的執行制度,而非透過企業帶動高科技產業研發。所謂的新型「舉國體制」是以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為最高目標,將科技創新與舉國體制相聯繫,建構出一套由政府主導、市場為輔的資源分配與創新實踐之體制。[2] 換言之,在當前中美競爭格局下,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政府最終仍走回以國家力量進行資源動員來推動科技創新的模式,「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重要科技領域取得戰略主動,加速推動中國科技產業的進步。
參、趨勢研判
一、新一批技術官僚將改變經濟發展方向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幹部改革的推進,技術官僚開始在中共政局佔有一席之地,並在金融、貿易、投資等領域領導工作,如周小川、劉士餘、馬凱、樓繼偉、郭樹清、易綱、范一飛等人,均是中國銀行、外匯、貿易、證券等領域的重要人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國有企業改革等大事的推動,都可以看到這批技術官僚的身影。
但從中共二十大政治局委員名單來看,可以發現,與過去相比,政治局委員多了具備航空、軍工相關背景的的技術官僚,包括現任新疆書記馬興瑞、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陝西省委書記劉國中、山東省委書記李干杰等人,其中馬興瑞與袁家軍均有「航天少帥」之稱,馬興瑞曾長期在中國航天科技領域工作並擔任相關企業主要領導職務多年,並曾參與中國載人航天、新一代運載火箭等工程事務;袁家軍曾先後在航空航天部、航天工業總公司、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任職,曾任神舟飛船總指揮,被譽為是中共太空事業的領航人。
從人事任命的變化,可以推斷,過往這批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經濟、金融相關背景的技術官僚或將減少,而隨著航空航太、軍工相關背景的新一代技術官僚的加入,未來中國經濟將從過去的以推動發展轉向重視國家安全,推動軍民企業的融合發展,加強國防建設和軍事實力,經濟為軍事服務的色彩將更濃厚。
二、國家向市場收權將壓縮經濟自主發展空間
在二十大政治報告中首次將「中國式現代化」做了更詳盡地闡述,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並指出要完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規範財富積累機制。[3] 預期未來中國會十分重視「共同富裕」的推動、重視公有制經濟,黨國對於市場的收權、干預都會加大,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路線將因此出現改變。也就是說,未來黨國會更加深入市場、指導經濟發展方向,在關鍵技術方面,中國政府將主要透過新型「舉國體制」聚焦在關鍵技術與系統的問題,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同時,黨國同時控制公有經濟與市場經濟,由國家處理協調公有經濟與民營經濟之間的衝突或資源分配,以國家之力來引導資源和要素的流向。
然而,隨著國家向市場收權,在黨國強勢領導之下恐將會壓縮經濟自主發展空間,甚至扼殺民營企業發展活力,此將不利於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以數位經濟為例,儘管中國「十四五規劃」強調「數字中國」,但2021年中國政府對於大型科技企業的嚴加管理,頻頻出手打壓網路民企,重挫許多中國科技巨頭的市值。在中國前100大上市企業中,2021年6月民營企業的市值占比為55.4%,2022年6月時此一占比已降至44.5%。[4] 未來隨著國家加強對於經濟的控制,「國進民退」的情況將更為明顯,進而擠壓民營企業的發展,原本在改革開放以後展現活力、驅動經濟成長與創造財富的民營企業將存有多少發展空間,將令人存疑。
[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 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人民網》,2022年10月16日,http://20th.cpcnews.cn/n101/2022/1016/c98-650.html。
[2]計紅梅、李曉明,〈科學時報:三院士熱議科技創新舉國體制〉,《中國科學院》,2010年6月25日,https://www.cas.cn/zt/hyzt/zgkxydswcysdh/cmsm/201006/t20100625_2887858.html。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22年10月25日,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4]Tianlei Huang and Nicolas Véron, “China’s Private Sector Advance Pauses, But the Trend is Unclear,” PIIE, October 17, 2022,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s/chinas-private-sector-advance-pauses-trend-uncl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