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提高不對稱作戰能力
2021.12.24
瀏覽數
722
壹、新聞重點
日本防衛省在2021年12月初透露,鑑於亞太地區新型飛彈之開發競爭,為了強化嚇阻力,擬將研發中的巡弋飛彈射程由現行的100多公里延伸至1,000公里,並在陸基型之外發展艦載型或機載型,預定2020年代後半配備使用。另一方面,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11月視察航空自衛隊基地時表明,將在2022年度成立「第二宇宙作戰隊」,負責監視妨礙日本人造衛星和地面通訊之電磁波。這是繼2020年5月成立旨在監測威脅日本衛星之太空碎片的第一宇宙作戰隊後,日本再次強化太空作戰能力。日本正在努力建設其太空、網路和電磁等新興領域之軍事能力,並同步增強飛彈等遠程武器之射程,以期建立直接摧毀敵軍飛彈基地之「對敵攻擊能力」。[1]
貳、安全意涵
一、 日本不對稱作戰能力蓄積於民間
儘管受和平憲法和社會反戰心理之限制,戰後日本仍將軍工研發製造能力保留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民間大企業內。生產汽車、冷氣機、摩托車、發電機組等民間大廠,同時也是日本主要的武器製造商。目前日本可自製之武器種類,包括:飛彈、裝甲車、戰機、軍用艦艇、火砲等,其艦艇建造水準更被公認為世界翹楚。另一方面,戰後日本高度重視科學基礎研究,許多領域都有傑出的研究成果。從1949年湯川秀樹開始至2021年真鍋淑郎等人為止,諾貝爾科學獎項之日籍得主高達25人。換言之,日本在汽車、家電、半導體、光電、機器人、材料等產業應用領域之先進技術,加上大學和獨立法人等研究機構之基礎科學研究能力,成為日本對應中國、俄羅斯和北韓軍事威脅之不對稱戰力基礎。
二、防衛省注重軍民兩用技術之破壞式創新
鑑於科技在未來戰爭之重要性,日本近年以舉國之力推動科技創新。在此背景下,防衛省在2014年提出《防衛生產、技術基礎戰略》,2016年又提出《防衛技術戰略》和《中長期技術評估》,指出日本未來20年應發展的軍事能力。[2] 2019年,為了鼓勵具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性質、足以改變遊戲規則的最先進技術(game-changing technology)之研發,防衛省提出《技術開發願景——實現與發展多領域綜合防衛能力》,聚焦在電磁波、太空監視、網路防禦、水中防禦、距外防衛能力(standoff)等領域之先進技術。2021年底,防衛省已公開發表電磁脈衝彈(EMP)、車載型電磁砲、極超音速燃燒衝壓引擎(scramjet engine)、水中無人機等裝備之試驗和早期應用成果。[3]
同時,防衛省模仿美國國防先進研究計劃署(DARPA)模式,在2015年建立「安全保障技術研究推進制度」,由防衛省負責出題和出資、民間企業和大學等學研機構負責解題,加速符合軍事需求的軍民兩用技術之研發。[4] 此外,防衛省也實施「新技術短期實證事業」,分為「構想設計」和「試作實證」兩階段,先由自衛隊提出課題、蒐集民間企業先進技術之資訊,再設計將應用在軍事裝備上的試作品,其後經過驗證、實演等階段,儘速落實其防衛應用。[5] 由此可知,日本正全力爭取民間先進技術在極短時間內轉化為軍事應用,以快速擴充其不對稱作戰能力。
參、趨勢研判
一、 日本將以民間技術強化其「對敵基地攻擊能力」
目前日本媒體討論的「對敵基地攻擊能力」,主要包括:(1)引進新一代隱形戰機,加強空中打擊能力;(2)改造出雲號級護衛艦為航空母艦,形成遠海打擊能力;(3)研發遠程巡弋飛彈,擴大飛彈防禦系統。[6] 這些都是短期內可快速精進的傳統武器作戰能力,若以中長期而言,日本防衛省認定的關鍵技術,包括:支援決策和武器性能的軟體及模擬系統、提高監視警戒能力的感測器及數據處理、少子化時代的機器人及人工智慧,以及能使武器小型化和輕量化的新材料技術。這些中長期關鍵技術是新網路戰、電子戰和太空戰等型態戰爭之必備技術,防衛省必須大量依賴民間在人工智慧、大數據、量子運算、自主性系統及無人載具等領域之先進技術。[7] 由此可預測未來民間技術在日本對敵基地攻擊能力之占比將越來越高。
二、日本將增加防衛裝備研發產製之國際合作
由於新型武器裝備之研發製造需要花費龐大的經費和時間,基於成本考量,日本未來應會增加和他國共同開發及生產新型武器裝備。這方面已有許多前例可循,例如:日本在2014年和英國進行化學、生物和核防護之共同開發以及中程空對空飛彈之共同研究;和美國合作開發下世代迎擊飛彈、F2戰機,並於2016年起和美國共同開發生產F-35戰機等。[8] 更甚者,日本從2021年起主導下世代隱形戰機之美日共同開發,負責開發引擎和機身等主幹部分。這意謂日本在未來主要防衛裝備之開發和改裝上具有較大的自由度,並可持續發展下世代隱形戰機之相關技術,如:有人戰機與無人戰機之一體化作戰、機載雷射武器、迎擊彈道飛彈等。這些與前述防衛省指定的關鍵技術相符,也可推進日本國內防衛產業從武器設計、製造、保修和改造等全壽期各階段之數位轉型。同時,藉由主導國際共同開發,日本在國際武器供應鏈之地位也將顯著提升,有利於其國產武器裝備或相關技術之出口。
[1]〈防衛省、ミサイル射程1000キロ超に20年代後半に配備、抑止力を強化〉,《日本經濟新聞》,2021年12月02日,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KKZO78074690S1A201C2MM8000/;〈山口に「第2宇宙作戦隊」 22年度新設、衛星妨害監視〉,《日本經濟新聞》,2021年11月14日,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DE1426Q0U1A111C2000000/。
[2]這些軍事能力共13項,分別是:警戒監視、情報收集、運輸、指揮通訊、保證附近海空域安全、對島嶼受攻擊之應處、對彈道飛彈攻擊之應處、對游擊和特殊部隊攻擊之應處、太空領域之應處、網路領域之應處,對大規模災害之應處、對國際維和活動之應處、研究開發效率化。請參考 防衛省,〈防衛生産・技術基石戦略~防衛力と積極的帄和主義を支える基石の強化に向けて~〉,2014 年 6月,http://www.mod.go.jp/j/approach/others/equipment/pdf/2606_honbun.pdf;防衛装備庁,〈防衛技術戦略、中長期技術見積り、研究開発ビジョンの概要〉,2018 年 8月,https://www.mod.go.jp/atla/soubiseisaku/plan/senryaku.pdf;防衛装備庁,〈防衛技術戦略〉,2018 年 8月,https://www.mod.go.jp/atla/soubiseisaku/plan/zentai_gaiyo.pdf。
[3]參見〈防衛技術シンポジウム2021〉 ,防衛省防衛装備廳,2021年12月7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RgH2ZCiM。
[4]〈安全保障技術研究推進制度〉,防衛省防衛装備廳,https://www.mod.go.jp/atla/funding.html。
[5]〈新技術短期実証事業〉,防衛省防衛裝備廳,https://www.mod.go.jp/atla/rapid.html。
[6]遠程飛彈和飛彈防禦系統,參見林彥宏,〈日本防衛省計畫打造射程超過1,000公里飛彈之意涵〉,《國防安全即時評析》,2021年12月13日,https://reurl.cc/0xLj0k。
[7]參見” Preparing Japan's Multi-Domain Defense Force for the Future Battlespace Us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RAND, July 2021, https://www.rand.org/pubs/perspectives/PEA1157-1.html.
[8]鈴木通彥,〈防衛装備の国際共同開発・生産と日本の防衛産業の方向性〉,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報告書,2016年2月,https://reurl.cc/q1yg1R;〈防衛装備品とは 海外との共同開発が主流に〉,《日本經濟新聞》,2021年11月21日,https://reurl.cc/Q609j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