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安全保障戰略之分析
2022.04.22
瀏覽數
1983
壹、新聞重點
2022年4月7日,日本眾議院自民和公明兩黨,加上立憲民主黨、日本維新之會、國民民主黨等在野黨之支持,以贊成多數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法案。經濟安全保障是岸田首相2021年9月競選自民黨總裁時提出的主要選舉公約,日本政府希望在此期國會完成立法並在2022年夏季公布,以便自2023年起可分三階段實施。
法案之主要目的是提高日本經濟「戰略上的自主性」和確保技術優位等「戰略上的不可欠缺性」,以守護日本國民之生活和安全,實現新的經濟成長和新資本主義。該法案之主要部分有四,分別是:「供應鏈之強化」「核心基礎設施之事前審查」「專利不公開」及「尖端技術之官民合作」,並以「供應鏈之強化」為重中之重。[1]
貳、安全意涵
一、日本強化經濟安全保障以免受制於中國
岸田內閣提出經濟安全保障(以下稱為「經濟安保」)戰略,並強調2022年修訂「戰略三文件」時會將納入,[2] 顯現日本政府已從國家整體戰略之高度來思考經濟安全保障。
戰後日本國會最早討論「經濟安保」是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之時,由於石油等資源必須依賴進口,日本不得不以確保石油等能源安定供給之對策,作為當時經濟安保戰略之核心。[3] 如今,面對美中兩強科技霸權之爭、「新冠肺炎」全球蔓延,以及俄烏戰爭造成全球情勢動盪,日本意識到經濟和科技並非與軍事、外交、情治等國家安全之傳統層面完全涇渭分明,反而可以經濟力和科技力為武器,所以應從整體和混合戰之角度將其納入國家安全保障戰略。
特別是「新冠」疫情使各國突然面臨口罩、藥品等醫療物資之不足,讓日本警覺到不可過度依賴製造大國中國,且不可讓中國取得日本尖端技術以增強軍力,進而影響地緣政治安定和威脅日本國家安全。因此,其經濟安全保障戰略之基本構圖,是以日本科學技術優位為核心,再以日美同盟主導技術規格標準之制訂,最後是與價值觀相近之國家建立安全的「供應鏈」。[4]
二、日本政府加強對經濟活動和科技研發之介入
「經濟安保」戰略之提出,意謂日本加強對經濟活動和科技研發之政府介入。「供應鏈之強化」以確保國民生活不可或缺之重要製品(「特定重要物資」)的安定供給為目標,而「特定重要物資」目前主要指半導體、稀土、蓄電池和醫藥品等。為了降低上述物資依賴外國之風險,日本政府有權針對日本企業之供應鏈和庫存進行調查。
「核心基礎設施之事前審查」則以能源、通訊、交通及海上物流、金融、醫療等5大領域為主,[5] 為了防止遭受網路攻擊,法案中詳細列出14個產業,日本政府可對其設備或管理體制進行事前審查。[6] 至於「專利不公開」和「尖端技術之官民合作」,主要聚焦在可轉為軍用之先進技術的研發和防止流出。對於專利,日本政府在現有的特許廳審查之外,再加上內閣府的「保全審查」,並對非公開之機敏技術的收入損失提供補償。
政府介入和管制之強化,當然會增加民間企業的負擔。為此,眾議院內閣委員會審議時,特別加上「『特定重要物資』指定時須考量相關業者和團體之意見」之附帶決議,[7] 而日本企業界組織如:「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連)、「經濟同友會」等也對「經濟安保」法制提出意見。學界則是希望此法案不要造成對自由貿易體制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之抗衡。
參、趨勢研判
一、日本將充實相關法律和制度以取得新技術優位
日本自民黨內部大約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進行經濟安全保障之討論。當時自民黨認為日本的尖端技術和重要技術,不斷以合法或非法形式流往他國,導致日本地位下降,而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因此,經濟安全保障戰略是以「守護」日本之優位性和不可欠缺之技術為出發點,檢討「外國為替及外國貿易法」、學界接受外國政府等研發資助、接納留學生及外國人研究者、專利申請及研發成果公開、重要數據資料之防護、營業秘密之保護等既有政策,繼而提出前述法案之4大主軸,這也是日本政府此次被視為採取防禦性質「守勢」立場之主因。
然而,自民黨之經濟安保構想還有後半部,亦即「培育和取得」日本之優位性和不可欠缺之技術,以實現新型態經濟成長和新資本主義。其主要規畫首先是以10年為期,恢復日本半導體產業,除了強化物聯網用半導體之生產組合,也希望透過日美合作強化次世代半導體技術之基礎。其後,以中長期而言,則是強化光電融合等將來技術之全球產學合作。[8] 換言之,本次法案主要防止既有優勢流失,其後還有結合產業界和學界之力量,以舉國體制透過創新和教育,積極發展新技術和新產業的「攻勢」部分,可以預期日本政府未來將持續充實相關制度,以創造培育新技術和新優位性之有利環境。
二、日本將加強其國內外產官學研之網絡
儘管日本國內對於政府加強介入多有擔憂,但是日本政府主導強化國內外產官學研網絡之趨勢已可預見。本法案對於尖端技術之研發,主張由國家安全保障局、內閣府、防衛省、文部科學省等相關省廳,與必須遵守國家公務員保密義務之研究者,共同組成重要技術研究開發之官民協議會,負責選定國家重要技術領域,進行官民合作研發。其配套措施,除了設置總額5,000億日圓的「經濟安全保障基金」之外,日本政府也預計在2023年度設立經濟安全保障智庫,負責進行相關調查和提出政策建議。目前被認定的先進技術,包括:太空、海洋、人工智慧、生物科學,和「量子」技術。[9]
此外,在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下,基於保持民主價值、對抗「中國霸權」崛起、維持「抗中聯盟」內部「供應鏈」安全等共同目標,日本將協助美國,強化與友好國家之產官學研合作,以保持美日兩國在印太地區之經濟和科技優勢。這可說是其經濟安全保障戰略的國際展現。
[1]〈経済安全保障強化図る新たな法案 衆院本会議で賛成多数で可決〉,NHK,2022年4月7日,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20407/k10013571121000.html;〈経済安保法、3段階で施行 来年春、供給網強化など先行―特許非公開は24年・政府方針〉,JIJI.COM,2022年2月8日,https://www.jiji.com/jc/article?k=2022020700729&g=pol。
[2]戰略3文件是指《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劃大綱》及《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三份文件均在2022年底將進行週期性檢討和修改,因此,經濟安全保障之納入將會是一大突破。
[3]高見澤將林,〈国家安全保障戦略及び防衛大綱等の見直しと「経済安全保障」〉, 《SSDP安全保障、外交政策研究會》,2022年3月,http://ssdpaki.la.coocan.jp/proposals/105.html。
[4]此為政治大學李世暉教授之見解,參見〈新日相岸田主打「經濟安全保障」牌 學者深度解析台灣重要角色〉,《自由時報》,2021年10月8日,https://reurl.cc/Gozgv3。
[5]小林鷹之,〈「経済安全保障政策について」ご講演要旨〉,《日本貿易會月報》,2022年3月号(No.805),頁3。
[6]此14項被指定為事前審查對象之核心基礎設施產業為:電力、瓦斯、石油、自來水、電子通訊、廣播、郵政、金融、信用卡、鐵路、貨運、外航物流、航空、機場等。
[7]〈経済安全保障強化図る新たな法案 衆院本会議で賛成多数で可決〉,NHK,2022年4月7日,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20407/k10013571121000.html。
[8]同註4。
[9]〈【独自】先端技術育成、研究者公募し官民協議会…経済安保で「けた違い」の資金〉,《讀賣新聞》,2022年1月13日, https://www.yomiuri.co.jp/politics/20220112-OYT1T50285/。